99學年度正式開學,馬祖地區除了南竿以外,各離島的學生人數統計大致出爐,特別是小學部份,班級人數個位數的佔大多數,其中東莒國小一年級新生連續兩年掛零;馬祖正面臨少子化的危機,這個現象在北竿、莒光、東引離島十分明顯,學生人數越來越少,表示年輕人願意留下的不多,而少子化對學校教育的影響更是深遠。學生人數走下坡,各校危險教室改善評鑑卻同時在進行,兩個事實都在教育政策是否併校之間掙扎,地區的教育政策要因應少子化做一次總評估,全方面的思考教育與未來地區長遠發展之間的各種關連。
馬祖地區早在多年前即發現少子化的危機,其中北竿兩所小學還評估試辦資源整合,結果是效果不如預期,政策無疾而終。少子化對教育最大的危機是學生同儕缺乏競爭力,本學年有少數外島的學生為了提升競爭力,轉學到台灣或南竿大校就讀;家長比政府急,不是代表政府不關心,而是有關併校這類被認為「吃力不討好」的政策,在馬祖要推動是有許多主客觀因素要克服的。
地區所有中小學校幾乎是興建於戰地政策期間,兵工協建的海砂屋經過數十年的風吹雨打,許多教室已是所謂的「危樓」,因此在爭取危險教室改建這方面,地方提報也獲得中央的支持,但有沒有想過,綜合各校的危險教室改善經費,可能可以蓋一間新學校了,教室危樓改善與併校議題甚至是地方整體發展的空間規劃與再利用之間,其實是有很大關連的,若能有整體的構思與作為,其實危機可以是轉機。
教育是百年樹人的神聖工作,馬祖的長遠發展需要在地人才的培育,政府的保送政策讓馬祖有機會在人才培育方面有具體成效,保送固然很重要,但從小學到高中的基礎教育更加重要。任何教育政策的制定與改變都要著眼於「學生受教權」的基本立場,併校與否也是應從受教權出發,再來考慮經費、人員與後續發展等問題,如果有一些政策既能維護學生受教權,又能兼顧社會發展需求,應該值得我們去認真評估。
我們當然希望長住馬祖的人口越來越多,但少子化不是馬祖地區的專利,台灣甚至是臨近的國家都面臨同樣困擾。根據教育專家的評估與調查,小學班級最合適的學生人數約在二十到三十人之間,因此台灣各地在多年前開始推動小班教學,班級人數由原來的四、五十人降到三十人以下,馬祖的班級學生人數遠低於小班教學的下限,表面上看來學生人數少可以得到更多的照顧,但實際上因為缺乏競爭力,而失去的學習成果可能更多。
少子化危機與老舊校舍重建
- 2010-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