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馬祖軍事類文化景觀的保存與再利用

  • 2010-08-27
 金門即將在今年十月份舉辦第二次的「金門坑道音樂節」,邀請多位如國內知名大提琴家張正傑等人在坑道內演出,引起各界廣大的迴響,這是一個成功的坑道利用計畫;馬管處近來在北海坑道所進行的獨木舟活動,也是同樣的受到歡迎,共同點都是在於昔日軍事設施的再利用。金門與馬祖卸下戰地神秘面紗之後,所擁有的軍事文化景觀,反而成為地方文化最大的特色,面對兩岸情勢的舒緩,如何對於軍事類文化景觀的保存與利用,就成為兩地重要的課題。
 《世界遺產雜誌》肯定馬祖戰地文化的重要價值,無論要不要申遺,建立自身文化遺產的認同感都是重要的工作。在歷史的奇妙因緣下,馬祖在1949年底從位居大陸邊緣的漁村,一躍成為台灣的最前線,1956年進入戰地政務軍管時期,直至1994年全面解除回歸地方自治,長達38年處於備戰狀態,即便沒有真的發生一場戰事,四處可見的軍事建設,也成為馬祖重要的景觀與特色。
 地方政府這幾年正在進行軍事類文化景觀的普查工作,目前已經完成南竿、北竿與東引部分,後續進行莒光調查工作,而從調查結果來看,隨著駐軍的銳減,軍方對於軍事設施的態度,多半是任由其荒廢並拆除移防據點,這也讓軍事觀光資源逐漸消失。
 根據調查單位中國科技大學調查結果顯示,以南竿為例,當年所完成的95個海防據點、13個營區、6條坑道、9 個防空洞等,仍在使用以及開放觀光的僅23個,其餘大部分呈現廢棄閒置的狀態;北竿在海防據點普查結果共計101處,目前約一半是廢棄、無法進入不明的狀態或消失現為空地的情形;營區30處,登錄文化景觀有2處,其中廢棄閒置有9處,坑道普查結果3處及其他軍事設施30處等。
 東引部分較未受國軍精實專案影響,是馬祖地區軍力駐守較完整的島嶼,在委託單位進行調查時,東引軍事設施相對不易深入調查,但也因為東引鄉因戰略因素等軍事考量,軍事設施反而無立即性的改變可能,僅少數軍事設施釋出做觀光使用。其普查125個軍事相關設施,54個仍為駐軍使用中,60幾個廢棄毀損不堪使用,另4個登錄文化景觀。
 面對著要以軍事景觀為重要觀光資源的馬祖,許多軍事設施正在消失當中,如何拿捏保存與利用的原則,值得地方政府深思,學術單位所提建議可供參考,具高度保存價值的軍事設施,可以第一作為觀光地區,將閒置的軍事設施定期予以低度整理,或增加導覽設施,對觀光客而言,具有滿足其對軍事戰地的好奇;第二作為日常生活的可利用空間,如塘岐防空洞一樣,供社區團體使用,而東引酒廠申請將惠民坑道做儲酒使用,或者開放部分閒置營區供有創意人士做使用,在使用中的設施自然不易毀損。馬祖坑道密度居世界之冠,但如何保存與再利用,讓坑道變成生活的空間、變成發展觀光的利器,都值得相關單位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