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葬需要時間及環境、場所的配合

  • 2010-09-20
 隨著觀念的改變,台灣近年來積極推廣火葬有成,根據資料顯示,去年台灣火化率突破9成,土葬率首度降到1成以下,離島仍以土葬居多,有待宣導火化觀念。內政部這份最新資料統計看出,台灣也是經由過程再收成效,從法令的限制、土地取得困難、火化程序的簡單,以及土葬費用高價,大家逐漸能接受火葬;離島也是需要時間及環境配合,相信未來是一個趨勢,就像現在公墓是喪家首選的地方。
 按民間傳統觀念認為火化是不孝的行為,就跟過去在出殯後喪家還要辦桌招待,近年經由年輕一代而改變作法,採台灣模式以送毛巾、點心,反而獲得很多認同,不好的習俗將以去除,相信大家都會接受。
 火化是未來的必然作法,更是地方一大需求,南竿鄉公所推動火化場,預期民間有不同聲音,只要做對的事,大家都會支持;至於,民眾對燃燒後的塵灰及空氣污染反映,在過程中要予高度重視;還有,火化場空間動線配置,在設計規劃上,也要要求便利和實用性。
 在本報倡議地方喪俗應予簡化,如革除「食硬飯」、減化牌樓、不用塑膠花、啤酒罐頭塔,改用「白色」奠儀、運用殯儀館,以及籲請四鄉連結推動台灣葬儀社駐點服務,提高喪家服務及需求之外,火化場興建也是訴求方向。目前南竿在招標發包中,其他鄉也有必要興建。
至今土葬觀念不好去除,除了怕背負不孝子之名外,主要是老一輩相信民間所謂對往生者「勾魂」的說法,誤為人往生後再將火化更加痛苦;其實,這種觀念是不正確的,人往生腐化、火化是一樣的。就年長者觀念來說,他們表示反對,我們可以理解,主要是傳統思維束縛,以及迷信傳說,誤為火化是二度「受難」,但需要調整、改變。
 馬祖習俗以土葬為主,講究「入土為安」,且沒有「撿骨」的習慣,如此一來,墓穴用地飽和,尤以南竿為最。縣府及南竿鄉公所為解決可能的墓地不足問題,近年陸續增設納骨塔、土葬穴位;現有穴位,如果習俗不變,遲早有一天還是會滿檔,最後採取「撿骨」歸到納骨塔是必然措施。
 馬祖因民眾火化觀念未予接受,致使拖延二、三十年,造成滿山盡是墳墓,不但破壞水土,也影響景觀。南竿火化場在規劃施工前,曾引起波折這也是預料中的事,也顯示大家對火化的接受度不高。 今天不做,明天還是要做,相信只要火化場做好,加上殯儀館運用,鄉親逐漸會接受他的便利性。
 未來火化空間、動線配置,應力求方便,配合地方喪祭需求,讓祭拜、火化儀式都能便利使用,這點也要做完善規劃,除了專業思考之外,也要聽聽民眾意見,才是推動公共事務最理想、最務實的做法。在民風轉變下,入土公墓由排斥到接受,火葬觀念還需要時間,不過在南竿第一公墓已出現飽和,目前是一地難求,會加快接受的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