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旅遊發展觀光在現階段著力年輕族群開發之外,在地文化招牌的形塑也是持續著力的工作,這樣才走得久、走得長。在地方亟力推動改善海、空交通建設之同時,地方文化建設並結合旅遊,兩者不可偏廢,沒有交通,遊客進不來、沒有文化,遊客留不住。
旅遊已進入文化產業化、文化觀光化時期,不要說台灣各縣市鄉鎮,連國外也在大打文化旅遊牌,現代遊客已不再是過去走馬看花,而是領略山水之外,也想靠近在地的味道,所以要擦亮在地文化觀光招牌。
休閒旅遊已是大眾生活的一個節奏,探索體驗也是人們心曲的一個旋律。不論戶外出遊或是假期休閒選項,隨著消費習性及品味改變,國民旅遊逐步靠近人文景區設施,如博物館、文資保存古蹟景點、異族群文化等。就歐、美國家博物館、美術館、大教堂等而言,海外觀眾的遊客流量穩定且不變,以及博物館數量與國家人口密度成正比;就亞洲日、韓博物館來說,也均列為社會發展主要標記。
根據交通部觀光局資料,近年台閩主要觀光遊憩區遊客統計,博物館類躍上榜首;馬祖民俗文物館每日平均數為162人,占目前馬祖全日遊客流量數2/3以上,非外界所戲稱遊客全為了吹冷氣而入館。相對地,因觀眾性向、興趣的轉換,以新、舊博物館為主體概念的文化觀光工程,可造就文創產業機制的活化,也是社區博物館動力的燃料。
從社區改造開始,台灣就在推文化產業化與產業文化化;產業文化指的是產業所具有的文化,亦即某產業(包括:農林漁業)在多年產品(包括:農林漁產品)生產的歷史過程中,基於對材料選擇與處理的仔細經驗、產品設計製作的創意與品管,而發展出屬於自己特有的文化。其中有許多值得學習的內涵,例如:造酒是一種生產事業可成為珍貴的文化。
文化產業的特質,在於其多樣性、小型化、分散式,但其就業人口和產值一直保持成長,對於環境和生活品質的提升均有助益,主要是針對不同類型之文化藝術產業,就人才培育、研究發展、資訊整合、財務資助、空間提供、產學合作介面、行銷推廣、租稅減免等不同面向,提出整合機制,配合地方政府、專業人士、民間和企業之協作,共同推動,目標希望能夠在就業人口方面增加一倍,產值增加兩倍。
文化觀光化,近年來,台灣以社區、地方為重點的博物館,如鶯歌陶瓷博物館、三義木雕博物館產業,或私人產業結合的工藝類博物館,屬性明確,目標清楚,都為文化產業挹注了新的力量。馬祖社造運動在民國百年新思考是如何運用鄉村資源,透過在地自然、社會資產,產業注入創意文化,增加鄉村發展機制,強化地方的觀光活力。
擦亮在地文化旅遊招牌
- 2010-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