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馬祖充滿濃濃的過節氣氛,但是在一水之隔的台灣,卻是五都選舉的前哨戰,候選人你來我往,其中一個攻防的話題也值得馬祖來借鏡-那就是公共工程的必要性和實質效益。有候選人批評對手,在該政黨執政期間高雄市多了許多美化工程,但真正攸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下水道建設,進度卻不夠理想。
真相撲朔迷離,但其中很重要的問題讓我們一起來討論。其中一項問題在於:對人民生命財產有幫助的工程,或真正對生態環境有幫助的建設(或有幫助的「不建設」)短期間不一定看到成果。政治人物有選票壓力,往往選擇能快速看到成效的建設,例如公園、活動中心等公共、美化設施,一年之內完工的機率比較高,就像道路重鋪柏油一樣,在小型鄉鎮市長選舉前夕,特別容易看到成果。如此選擇是人性,台灣民選政治人物都不一定能抗拒這種誘惑。
我們不是反對美觀的公共建設,增設公園,平添生活情趣有何不可?尤其在都市叢林,孩子們假日有一個就近休閒的好去處,家長也節省帶小孩出遊的壓力。不過,大手筆資源投注在「看得到」的建設,媒體和學者已經開始擔心,會不會對需要長期進行,周密部署的基礎工程造成排擠?
馬祖地方小,污水和雨水下水道工程都容易見到成效;但大城市就不一定了,短期內民眾所感受到的固然有家戶接管和主幹管銜接的成果,但市民所感受的還有更多是交通的不便-到處挖馬路,一堆工人在我家巷子口地下敲敲打打,過了半年、一年似乎沒有明顯成果,這麼不方便與其叫市政府不做。
而且這些基礎工程,例如下水道一鋪往往不只四年,早就超過一任縣市長或直轄市長的任期,如果沒有連任壓力,那這一任縣市長或直轄市長又怎麼有必要把成果拱手讓人呢?與其讓別人剪綵,不如我做我可以剪綵的事,在台灣的縣市和鄉鎮都有這樣的例子。南投某鄉鎮市就曾經為了路燈是前一任市長做,功勞歸誰產生爭端,我們身為百姓只希望民選首長能有看問題的高度,放下私利看公共建設。先求百姓的福祉與公義,掌聲和榮耀將來還是會歸給你的。
公共工程看外表也要重效益
- 2010-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