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的奇妙因緣下,馬祖在1949年底從位居大陸邊緣的漁村,一躍成為台灣的最前線,1956年進入戰地政務軍管時期,直至1994年全面解除回歸地方自治,長達38年處於備戰狀態,即便沒有真的發生一場戰事,四處可見的軍事建設,也成為馬祖重要的景觀與特色;尤其起伏堅硬的花崗岩之下,徒手挖鑿一條條戰地坑道,工程艱鉅,坑道交織的密度更為世界之冠,實屬人類文明罕見之舉。
「世界遺產(World Heritage)」是一種超越國家、民族、人種與宗教界限,具有傑出普世價值(Outstanding Uni-versal Value )的人類文明成就,例如遺跡、建築物群、紀念物以及自然環境等。進一步地「世界遺產」透過國際合作的方式,來保護人類共同的文明遺產,其中可以細分為自然遺產、文化遺產與複合遺產。
1972年11月16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終於在法國巴黎的年會上通過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做為各締約國共同遵守保護世界遺產的最高指導原則。每年各締約國都可以提報該國值得保護的自然或文化遺產項目交予世界遺產委員會審核,通過的個案就會列入「世界遺產保護名錄」之中,成為人類共同的遺產,聯合國也將提供技術與資金來協助該國的遺產保護工作。
我國從2003年開始亦推動台灣登錄世界遺產計畫,經學者專家推薦審核,文建會並擬妥一份「台灣世界遺產潛力點登錄名單」至今總共有18處潛力點。其中金門與馬祖,因為過去國共內戰以及美蘇冷戰歷史所形成的特殊軍事文化景觀,也以「戰地文化」的名義列為「台灣世界遺產潛力點名單」之一,由此可見馬祖對我國文化遺產保存方面的重要價值。
馬祖軍事文化景觀的保存價值不在於見證戰爭,而是昭示我們世界和平的珍貴。戰爭沒有贏家,勝利的一方抹不去痛苦的記憶。回顧建軍備戰時期,這些由國軍弟兄們,憑著人定勝天的堅忍毅力,所建造而遺留下來的眾多軍事文化遺產,早與馬祖聚落的空間歷史脈絡,形成一種十分特殊,極具世界遺產代表性的軍事文化景觀。
地方政府這幾年正在進行軍事類文化景觀的普查工作,目前已經完成南竿、北竿與東引部分,後續進行莒光調查工作,而從調查結果來看,隨著駐軍的銳減,軍方對於軍事設施的態度,多半是任由其荒廢並拆除移防據點,這也讓軍事觀光資源正在逐漸消失。
保護軍事景觀,現在是與時間賽跑的工作,許多軍事設施正在消失當中,如何喚起大家對軍事景觀的重視,如何讓大家瞭解軍事景觀正是馬祖獨一無二的文化特色,藉由申遺的過程,文化局正準備召開一系列的說明會,讓在地鄉親認識世界遺產,更讓鄉親認識自己的歷史文化,如何保存利用,讓坑道變成生活的空間、變成發展觀光的利器,都值得大家進一步討論深思。
推動馬祖軍事文化景觀登錄世界文化遺產
- 2010-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