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江縣教師會王連發老師日前在網路上轉貼一篇「再富也要窮孩子」的文章,引起很大迴響。馬祖在戰地政務解除後的十多年時間,民生建設大幅改善,民眾生活也漸漸富裕起來,而少子化是馬祖與台灣乃至世界多數已開發國家所面臨的相同狀況,對孩子的教育我們從不敢掉以輕心,大多數的家長對孩子的物質生活都想盡辦法要滿足,只要孩子功課好,可以說要什麼有什麼;「再富也要窮孩子」應該給我們很大的啟示,儉樸向來是地區傳統的美德,只是社會變遷後,這些美德不但從我們這一代開始變質,也慢慢影響到下一代,這是最大的危機。
再窮也不能窮教育,這句話從中央的馬總統到地方的教育界都在說,國家對於教育的經費更是以憲法保障,然而在這樣重視的情況下,我們的教育是否真是育人育才,特別是在道德教育方面,多元社會所產生的亂象,都在在證明道德教育有待加強。馬祖這些年來在國家重視下,人民生活水準與所得大幅提升,雖然仍有些生活上的不便,但比起很多台灣鄉下城鎮,物質生活其實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改善生活水準本是無可厚非的,但改善與改變不同,生活可以改善,但傳統克苦勤儉的精神不能改變。
在所得提升物質生活改善後,我們對下一代物質上的要求,可以說是有求必應,特別是現在少子化的現狀,讓每個孩子都是寶的觀念深植人心。愛孩子要給予最好的一切,其實是有待檢討的觀念,對於孩子有求必應,可能讓孩子面臨逐漸失去競爭力的惡果。感恩惜福被認為是現代功利社會最缺乏的正確價值觀,社會富裕的結果卻讓道德淪喪,我們從媒體經常看到逆子弒親的新聞,或許不是從小溺愛的結果,但肯定是學校或家庭社會教育出了問題,因為富裕生活如不加以節制,很容易變成了浪費,習以為常後也漸漸喪失價值判斷能力。
早期馬祖先民胼手胝足,可以說是一路苦過來的,而現代的富裕社會環境與教育不讓孩子苦到,在過度保護的家庭環境或學校教育政策下成長,將來出了社會就很難有適應力、競爭力,這是很多為人父母都知道的道理,但在現實生活中真正能放手讓孩子吃苦的又有幾人。面對多元社會,競爭力就是生存力,馬祖地小島散學生人數少,在學習環境上,本來就缺乏所謂的競爭力,討好學生及家長只是為了學校的生存,那便失去教育的意義,要在教育本質上求精進,多在道德教育方面加強,對孩子的未來才是有幫助的。
吃的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我們並不是希望孩子一定要在苦難的環境中成長,而是透過家庭與學校教育,讓每個孩子知道要怎麼收穫先要怎麼栽的道理。習慣與人格自小形成,大人們在陪伴孩子成長的歷程中,身教言教豈能不慎。
吃的苦中苦 方為人上人
- 2010-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