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海洋文化的底蘊

  • 2010-11-14
 馬祖是四面環繞著海洋的島嶼,島民的生活與海密不可分,大海就像是上天賜予的天然冰箱一般,隨時供給著豐沛的漁獲。海洋立國、海洋國家、海洋文化,是近年來經常聽見的口號,但實質的內涵,還是有待建立。要落實海洋立縣的目標,其先決條件,必須建構一個優質的海洋環境,才能吸引眾人的眼光,也才具備海洋島嶼發展的基礎。而這個基礎必須仰賴紮實的常民海洋環境教育、海洋資源調查、發展規劃。
 自海岸逐步解嚴以後,海岸及海洋的環境問題也逐漸受到矚目,而近幾年來,海域活動看似已慢慢的活絡與多元發展,譬如海上鯨豚觀賞、獨木舟運動、浮潛、藍色公路觀光活動等等。但因為缺乏海洋教育的累積與海洋文化的沉澱,海洋環境知識就無法根植。因此,目前的海岸環境還是面臨著危機,海域活動還是傾向速食消費,就連官方舉辦的活動,也喜好嘉年華似的活動,稍嫌流於浮誇。
 跟過去相比,現在馬祖漁產量及生態多樣性是不斷在減少。過度漁撈、棲地消失、污染已經對海洋造成嚴重的損害,而現在氣候變遷更讓情況雪上加霜。海洋如此浩瀚,許多人不但誤以為海洋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也以為海洋可以消化所有我們製造的垃圾,隨手拋棄的塑膠袋,被海洋生物誤認為水母等食物吞下,最後塞滿胃部,再也無法進食,只能活活餓死。此外,一些漁民棄置的塑膠漁網,在海中千年不化,巡游於海中的鯨豚及其他海洋生物一旦碰上,便被緊緊纏住,造成行動不變,最後因傷口組織壞死,引發細菌感染繼而敗血症死亡。工程對海岸造成的破壞,也讓人憂心。馬祖的海岸景觀自然,美得像一幅畫,但是為了發展建設,很多海岸被放置了大量消波塊,對海洋生態造成衝擊。
 要維護海洋生物的多樣性,單靠政府部門是不夠的,只有當地社區實際參與保護區的經營,才是海洋保護能夠成功的關鍵。目前,魚已經面臨資源崩潰的狀況,但是如果政府只想到促進漁村經濟繁榮,鼓勵大家多吃魚,漁民只想到如何可以更快速有效地捕到更多的魚,而消費者也只想吃廉價的高檔海鮮料理,卻未考慮到魚的種類和來源是否符合環保及永續,那麼再過個四、五十年下來,海裡就可能什麼都沒有了。雖然無法立即做到不食用魚類,但是如果大多數人能抱持不吃珊瑚礁魚類、不吃大型魚種或幼魚魚卵、不吃非永續漁法所捕獲的海鮮等聰明選擇原則,將會是因應海洋魚類消失的可能解決機會。
 把握今天的選擇,是決定海鮮文化走向海洋文化的關鍵。保護海洋等於維繫我們的未來,唯有透過大家的力量,共同加入海洋保育的行列,才能確保海洋資源永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