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馬祖新建物興建比例相當高,隨處可見的蓋房子,撇去是否為違建的問題,多數建物蓋起來都無法融入地貌,而顯得格格不入;一般的房子蓋起來,不是水泥的灰色建物,就是臨時搭蓋的鐵皮屋,讓馬祖舊有的漁村澳口景象不在,而新建物也未能保存馬祖傳統建物特色,未能為整體地景規劃而輔導民眾建屋,馬祖傳統特色也逐漸喪失。
地景(landscape)是居民日常生活及自然與人造環境隨時間演替的紀錄,不同地區因自然及人文環境的差異,會產生了不同之生活地景及文化地景。在眾多城市中,有一些城市因為其地景之美而成為名城。一個城市的地景之美,不會是偶然的,而是一群人經過長時間的努力經營出來的。
馬祖傳統地景風貌為何,除了四面環海外,更有一村一澳口的自然形成聚落,隨著地形斜坡所建築的傳統閩東式建築,加上臨海的景色,形成馬祖獨具的漁村特色。隨著生活的進步開發,人口的外流,部分傳統建築的頹敗,各式新建物的產生,都讓馬祖各澳口村落的景觀,產生了巨大變化。
地方政府曾為保存馬祖地區特有之閩東式建築,以「聚落保存」計畫向內政部申請「城鄉新風貌」經費,以個案方式補助民眾進行老舊傳統建築修繕,並由交通部觀光局馬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配合進行周邊景觀設施改善。後為擴大「聚落保存」整體效益,交通部自95年起於新十大建設項下納編「馬祖地區傳統建築聚落保存計畫」,並由馬管處主辦。
前項工作比較明顯的成果在芹壁、津沙、大浦及福正聚落,芹壁較為人所知,目前在該處的任何興建都會考量對於整體風貌的改變,津沙則開始出現私下擴建的房舍,福正、大浦因為位處離島,修建不難,但沒有整體納入離島旅遊動線,該處沒有相關業者進駐,也讓後續的維護與利用,出現實質上問題。
金門國家公園內有七處保存聚落,因為國家公園對於該處保護法令的強度較大,因此保護的情形也較佳,但不可否認的也遭到當地住戶的反彈。以金門國家公園為例,對於傳統聚落土地使用管制分為歷史風貌用地、生活發展用地,以維持整體大環境聚落景觀之完整。另外,外圍緩衝用地以聚落內現存的林地與田地為主,故以綠化景觀為主要訴求,並適度提供住宅需求。當然維護風貌獎勵補助、園區建築管理及古厝再利用計畫,都是相關單位維護傳統建築的方法之一。
一個城市地景之美的形成,與許多因素有關,但最關鍵的,是住民普及的地景美學意識,每一位住民都以各種身分,參與了社區空間、公園、學校空間等的決策。因此,市民的地景美學意識,其實是一個城市逐漸由平凡漸變成為美麗具有魅力的關鍵。除政府施以獎勵補助、必要限建的手段外,每一位生活在這塊土地的居民,都是地景呈現的當事人,在水泥叢林外,我們的生活及周邊環境,相信用點心絕對會有所不同,所以,也不是法令所能解決,而要靠住在這片土地上的人,給下一代的環境禮物了。
馬祖傳統地景的改變
- 2011-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