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多一個像張月仙這樣的人,就會不一樣。她的執著、愛心、奮戰病魔的故事,熟悉她的人都知道,周遭的也有耳聞;至於,她在花博期間對馬祖宣傳的投入,不是靠本報披露,而是真正到現場的馬祖鄉親,看到她不厭其煩地向台灣遊客導覽說明,以及對家鄉真誠的付出,沒有聲音也不計報酬,令人由衷感動。現階段轉型的馬祖,最需要的是這股能量。
從花博開館至今,大佳河濱公園西側的B-12「馬祖花之宴」園區及馬祖地景造型景區,張月仙幾乎不間斷在現場遞傳單,帶遊客介紹馬祖;昨天馬祖活動週開始,她也寫下「走『馬』看『花』-花博馬祖週」,單看為文標題,形容得很貼切,而且還記錄下83天遊客語音紀錄,著實可貴。
本報在花博馬祖活動週開張前夕,電訪關於旅台鄉親持相關證件入園票價問題,她正趕往機場發送傳單,但也快速聯繫查訪花博總部探詢相關事宜。地方配合花博活動以來,現場工作人員被她精神感動,見她纖細身影,不辭辛勞奔波,其執著、毅力自嘆不如。
人間最偉大在於付出,而最沒有爭議的是義工、志工;義務工作是「為所當為」;志願工作是「為所願為」。義工、志工均是秉持理所當為之態度、犧牲奉獻之精神參與公益工作,今有數以萬計的義工朋友做為公益的強大後盾,出錢出力,貢獻智慧才華,創造服務成果。
地方體制變革之後,民間力量崛起,雖充沛但欠缺義工精神熱度,組織亦多也缺付出的密度,不容諱言,聲音更是多元擾攘,除了心情未做調整之外,態度、觀念並未因環境改變而有所轉換。
平情而論,地方在活動開辦時,可見義工身影,但平日少見在醫院、弱勢團體中穿梭,我們是走不進還是退不出,抑或社會價值觀扭曲,值得有識之士及政府部門深深思考,是風氣污染,還是普世價值被淹沒。
以地方人力資源來說,不是最大問題,退休、退職及家庭主婦眾多,探討缺乏走出家門,步入社群的驅動力,前述在於觀念、態度的形成,而讓他們走不進這個區塊,又繫於地方社會的氛圍的變質,未導向正確方向,以及無法提供或給予充實感、光榮感,致使這些族群裹足不前,而越來越離群索居,生活範圍也越縮越小。
固然,退回自家生活領域是一分滿足、簡單,且不問人間是非,但是每一個人內心深層都會想做有意義的事,只是我們沒有給予他們很好的情境;再者,在台灣可以,為何在馬祖卻不可以?是不是我們太複雜化,太政治化了,值得共同省思。
舉張月仙退休老師為例,她不是月亮中的仙子,她也只是一個平凡的女子,但是她為家鄉做的每一件事,就像為自己母親做事,沒有任何私人目的,她的光和熱給予大家也是溫情的,沒有任何壓力。
馬祖多一個張月仙 就不一樣
- 2011-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