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乩文化館推動之思考

  • 2011-02-15
 北竿扛乩是馬祖很獨特文化,今年元宵連結百年建國活動,縣府策劃委託北竿辦理百年馬祖北竿擺暝文化祭活動,以乩的人神共慶,串連四鄉五島廟神鑾駕大會師是一項創舉;在活動之後,我們建議北竿公所、文協結合地方相關推動扛乩文化館,並以街角式博物館型態成立,一則可為北竿形塑在地文化旅遊商品,二來可完整留存扛乩文化紀錄及特色。
 休閒旅遊已是大眾生活的一個節奏,不論戶外出遊或是假期休閒選項,隨著消費習性及品味改變,國民旅遊逐步靠近人文景區設施,如博物館、文資保存景點、異族群文化等探索體驗,且均列為地方發展主要標記。
 不論是景點介紹、甚至演說,故事性強的東西是最受喜愛和歡迎,今年春節前,縣府在台北辦理百年馬祖北竿擺暝文化祭活動發表會,夜宿在芹壁村的龍角峰「祈夢」,成為國內媒體報導焦點。在介紹中還說,「祈夢」以往只有當地人才知道的習俗,不對外開放,今年馬祖擺暝文化祭特別開放觀光客「祈夢」,體驗馬祖在地生活,引起國內讀者關注,紛電探尋。看到一段故事,就像嗅到記憶中的香氣,聽到了某段心靈深處的旋律,雖是神明傳說之事,卻有她的魅力。
 人是好奇的,遊客更是如此,看山看海皆如此,當地文化、習俗風格,嘗試以規劃設計方向,建構體驗空間情境與氛圍的可能性 ,形塑社區街角式博物館,形成一個旅遊網路,並輔以圖像、物件紀錄整理分析,以運用於未來規劃設計上,期能藉由呈現地方特色文化館的環境規劃及實務設計, 有助於對文創產業加值,並累積未來相關領域參考價值。
 北竿扛乩特色紀錄、物件以及故事眾多,推動成立有它的價值,以選址為例,塘岐現有市場改建是不錯地點,遊客到訪便捷,周邊生活機能也方便,公所未來若作為他用,增建樓層即可;至於,館內的裝修、規劃可向中央文建會等爭取。思考扛乩文化館特質概念,可應用地方文化館、社區總體營造的整合,滿足遊客服務期待與需求,在營運管理上交由廟管會,以永續文化歷史香火傳承。我們推動觀光多以反身式思考,在各個小型傳統聚落巷道間,形塑街角式博物館,更能滿足人們內心的穩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