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饋、回應是一種良性元素,也是進步的動力,當外部有回應時,不論是小眾或是大眾,一個人也是一個民意,只要是善意的聲音或意見,對企業產品或是公共事務,都是最佳的回饋,公部門更應有此體認。
最怕的是沒有聲音,就像身體沒有疼痛現象,就察覺不到也無法預防病因。在環境改變及思維調整下,最近欣見地方各相關部門,就民眾的反映或意見做及時回應及說明;這是好現象,是一種改變,也是對民意的關切及重視。
再者,行銷的年代,地方或許是長期較保守環境及風氣,除活動會宣導招人助陣添人氣外,公部門對推動作為通常持保留態度,不加宣揚,此部分有待強化;同時,對鄉親反映說法,過去以來也是認為除冷處理或是認為官方媒體應予回覆,其實最恰當作法,應由權責機關做第一線深入說明。尤在網路資訊時代,今非昔比,對外部的回應,有必要給予回覆,既使對方說法與事實有出入,更有必要在第一時間加以說明。
多元社會多元聲音,我們一直強調,民主社會最可愛的地方在於此。固然,反應的聲音跟事實不符,只要是善意的,大家都能理解、接受,本來政策事務就會有不同看法,有的不是對跟錯,而是立場、角色不同,社會大眾會做評斷,並非說者都有道理。
意見自由市場活絡,是民主表徵,反映意見當以善意出發,論及個人事務或是蓄意攻擊,大家都會看,也會做判斷,若是偏離主題或是有目的性,反而自我削弱力量。
有問題都可以討論,大家都會接受,但不樂見泛政治化或是牽拖選舉之事;選舉是一個民主過程,選過就結束,大家沒必要再予論述,也不要做太多聯想,我們發現大家想像力都太豐富,多想想自己的生活、工作、事業的規劃。
最後就各公部門回覆鄉親反映或意見,提出三點原則建議:
第一,就其工作範圍做及時回應,就是所謂第一時間,有錯就予修正;對方說法有誤,給予說明導正。
第二,回覆內容簡潔分明,不宜僵硬,或是法令條文一籮筐,不要說別人「看沒有」,自己都看不懂。
第三,回應態度、語辭要注意,既使鄉親說法與事實有不同,回覆語氣不宜動氣,首重態度,是事實就致歉修正,非事實可是情節處理,但不宜再出現有所謂回責鄉親「無的放矢」之八股僚氣字眼。
回覆也好,說明也好,其用意是做適時、事實說明,若回覆再引起後續水波盪漾,不但說了等於白說,反而造成困擾和再減分。
對鄉親意見反映之處理態度及方式
- 2011-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