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黃花崗烈士以他們的鮮血和生命,為中華民國的誕生開創了關鍵的先機。慶祝百年建國,我們應當遙想百年前眾多懷抱救國救民志業的青年,為反對清廷的腐敗與專制,毅然挺身而出揭竿起義,獻身革命志業的偉大情操。黃花崗72烈士悲壯感人的史頁,其中有10位是福建連江、長樂人,值此建國百年青年節之際,莫忘先賢烈士拋頭顱、灑熱血的理想勇氣之外,馬祖的現代青年也應效法先人精神,為國家社會付出熱情與行動。
儘管世局在變,潮流在變,但是青年做為時代中流砥柱、做為社會進步動力的重要性,卻絲毫沒有改變。當年開國烈士的革命精神,以行動詮釋了「以國家興亡為己任,置個人死生於度外」的意義。如今,我們在安定的環境中成長,除了飲水思源,對先烈感恩懷念,更應效法前賢,不以個人得失利害斤斤計較,事事能從大局整體思考,這樣我們國家的未來才有希望。
革命烈士林覺民,在參與黃花崗起義前,曾寫了一封感人熱淚的「與妻訣別書」,陳述拋妻棄子,參加革命,就是要將小愛-對家庭、親情的愛,昇華為對國家、同胞的民族大愛。而林覺民的器識與格局,的確是值得所有青年人深思的課題。雖然現代青年人已無需像黃花崗烈士一樣,用自己的鮮血喚起國魂,但是青年人仍應以此為榜樣,時時激勵自己,開闊自我格局,邁開步伐,勇敢而堅定地跨越歷史與文化的鴻溝,接軌寬廣的平台。唯有放寬視野,與世界同步,才能創造大開大闔的機會。青年人永不服輸的精神與無限的創意與熱情,正是我們開啟國脈民運的動力火車。
但是不得不承認,今日我們身處於繁榮進步的幸福生活中,物質環境豐饒富裕,使得現代青年逐漸消褪了理想,生活中各種五光十色的誘惑,更容易讓人頹廢喪志。換言之,由於多元化社會的多樣型態,現代的青年人,在接觸超越年齡層所應知曉的超限訊息時,缺乏辨別的能力和判斷的常識,對於社會百態的浸染,往往不能有正確理性判斷,常造成一失足成千古恨的終生遺憾。尤其現代的青年人,成長於安逸及物質充裕的環境,在人生跑道的起點,如果能夠把握學習成長的機會,建立是非價值的認知,充實學識,才能為自己開創光明前途。
哲人斯已遠,典型在夙昔。目標是一個人勤奮而有恆的動力,它可以讓生活充實,是真正的快樂之道。人生,不能甘於平凡,必須努力突破,追求卓越,有了積極向上的動力,才能將生命揮灑得更豐盛、更多采。效法先烈其奮鬥不懈、有恆持志之精神,正是我們在青年節所應審思自勉的涵養。
青年節時代意義 歷久彌新
- 2011-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