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拜 從「一爐一香」改變做起

  • 2011-04-05
 從春節開始,到元宵過後,再到清明節等民俗節慶,常見民眾焚香、燒紙錢拜拜,除對空氣品質產生負面外,也會對個人健康受到影響。在台灣縣市除推動「紙錢集中焚燒」外,也大力推廣「一爐一香」,鼓勵減少焚燒香枝的根數,是正確作法。其實,地方已有大型廟宇近年也在宣導鄉親「一爐一香」,只是有待風氣形成。
 「一爐一香」就是焚燒香枝數量時,在每個香爐只插1枝香,即能表達心意,並達到淨化廟內及室外空氣的效果;在馬祖元宵擺暝時,廟宇內外燒香煙霧瀰漫,燻得眼睛都睜不開,不但燒香的人難以呼吸,做頭的人忙著清除;不然,廟內供奉神明前的小香爐塞滿香枝。
 上香根量按民間習俗,天門及各神明祭拜都是三根,剩下的都插在總爐;至於,數量是約定俗成,而祭拜之事是人定的,並沒有硬性規定;燒紙錢數量也是人定的。
 每逢宗教的重要節日或民俗節日,焚香、燒紙錢,固然保留傳統的習俗儀式,但是焚燒過多的香與紙錢,對空氣品質將有負面的影響,也不符合節能減碳的世界潮流。
 台灣縣市環保除了推動多年的「紙錢集中焚燒」措施外,也開始推廣「一爐一香」,勸導民眾焚燒香枝數量時,在每個香爐只插1枝香,即能表達心意,達到淨化空氣的效果,值得推動。
 習俗,是人創造的,好的加以保留,繁文褥節、不合時宜的要簡化或廢除,所以本報站在教育立場,近年倡議要做改變,祭拜地主、天公、祖宗,牲品均有必要簡化。在簡約風的趨勢下,以及集中能量並具加乘效果,民間村落擺暝的天數整併,家戶參加擺暝的次數也減少,都是好的改變。
 敬神如神在,民俗節慶習俗是對神明的虔誠,不是靠物件,是以心相誠,有時間、有能力對境廟多做付出。再者,我們尊崇懷念先人,的確有助於民風的淳厚。祭祖是追懷感恩先人之情;但慎終追遠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顆至誠的「心」;而舊時的習俗固顯示不忘本的精神,但過程可以簡化,數量可以減少,不必過多或過量。
 隨著時空環境轉變,傳統觀念也會鬆懈;過去在農漁社會,馬祖生命禮俗及民間節慶習俗繁多,近年已有轉變,這是正確方向,若再不改或簡化,其實是落伍的思想。
 過去漁農社會,還有餘力料理祭拜、節慶之事,現代職場都是忙碌時段,再為祭拜之事,人就像祭拜的蠟燭兩頭在燒,無力也無暇做祭拜之事,同時過度或鋪張,反而欠缺最重要的一顆虔誠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