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街上問任何一位土生土長的成年人,幾乎都略知一二馬祖目前的問題,有土地、有交通、有觀光,還有缺乏法治觀念與良好都市計畫所帶來的違建、濫墾與濫葬,地方政府持續宣導,並以政策鼓勵改變,最重要在於法令執行及民眾法治觀念及配合。時間一點一點的過去,鄉親一間間的蓋,祖墳一座一座修,有待鄉親自我反省。
裁軍後的今天,轉型發展觀光的馬祖儲存的資源不容鄉親再為個人之私而破壞,而保護賴以發展的本錢,從空中鳥瞰南竿的山地,到處都是民眾修建的墳墓,許多以重修祖墳的名義,行擅自擴建之實;走遍島上的聚落,許多傳統的建築景觀和海岸線,已經被水泥的樓房和消波塊填滿,淪為和台灣鄉下一樣的景觀。我們要知道,賠掉的是整個馬祖的景色。
我們馬祖,有甚麼樣的條件吸引遊客花大把鈔票搭船、搭飛機來到這裡?是熱鬧的活動?是宏偉的大廟?是戰地的建築?還是傳統美食?從活動和廟宇來說,兩岸各地都有比我們好的,甚至更有宗教和傳說色彩,譬如普陀山、少林寺,就是在長久的歷史因緣,加上當地政府的經營,才再次成為海內外知名的觀光、宗教勝地,馬祖在這些成功案例中間很明顯「剛起步」。與其花大錢複製人家的成功經驗,我們要從生態、慢活的角度,走出自己的路。
如果要發展生態旅遊,讓遊客體驗慢活人生,現在這種無限制開發,水泥工程儘量蓋的情況,勢必要有所節制,民眾的法制觀念更必須建立,也要具有為了長遠觀光發展,犧牲眼前利益(例如祖墳擴建、例如隨意蓋新式水泥樓房,破壞閩東聚落景觀)的心理準備。從政策面、法制面和民眾之間的共識,都需要向前一步。
聖經馬太福音裡有一個故事,一個主人出門遠行,把家產交給僕人們管理,分到五千兩銀子的僕人對遠行歸來的主人說,你看,你當初給我的五千兩在這裡,我另外又賺了五千兩;分到兩千兩銀子的說,你看,你當初給我的兩千兩在這裡,我又賺了兩千兩;只有那個分到一千兩的對主人說,老闆,我知道你是忍心的人,沒有種的地方要收割,沒有散的地方要聚歛,我就害怕,把你的一千兩銀子藏在土裡,你看,一千兩銀子在這裡。主人對這個找理由、偷懶的僕人非常生氣,就把那一千兩都奪回來,交給那個有一萬兩的。
馬祖有一千兩銀子,我們是要善用它,還是等著這一千兩都被奪走?在我們面臨改革的此刻,總是有種種人情事故以及心態、制度,還有政策上的在想法天人交戰,而我們會怎麼選擇呢?
勇於突破,開創新局
- 2011-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