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逐漸轉熱,悶熱時刻來杯冰涼飲料或是礦泉水,是現代人普遍的享受,殊不知這是最浪費、最不環保的作法。因為瓶裝水的塑膠材質,號稱是人類滅亡之後還能存留在地球上的物質,每年也帶來巨大的垃圾量,最好的做法還是民眾能夠自帶水壺,多飲用白開水,而公部門更該以身作則,除了減少購買及避免於辦理活動期間提供外,也可鼓勵坊間飲料業者以降價方式,吸引消費者自帶容器購買飲料,這是避免塑膠廢棄容器產生的最好方法。
瓶裝水看似方便,卻會對我們的自然生態造成嚴重威脅,近年環保意識抬頭之後,瓶裝水已被評是環保的最大威脅之一,因為塑膠瓶難以處理,產製運銷過程也會浪費大量能源。據調查,光是製造全球瓶裝水用的寶特瓶,每年要耗掉一千八百萬桶原油和一千三百多億加侖的水,加上運送和處理廢棄寶特瓶所耗的能源,每瓶水都是讓地球暖化的幫凶。國外就有居民勇敢邁開第一步,要求鎮中商店不得再販賣瓶裝水,成了環保新議題焦點。
不過反觀國內,國人擁抱瓶裝飲料的熱度是不減反增,近年平均每年開掉四十六億支寶特瓶,平均每人約用掉兩百支,串起這些寶特瓶,可繞台灣兩百廿三圈、地球六點三圈;其中,瓶裝水寶特瓶就有十一億支以上,每人一年平均喝掉四十八瓶水,非常恐怖。
馬祖為海島縣,孤懸海外,絕大多數物資都需要仰賴外界運補,當然也包括包裝水,而地區因為近年便利商店進駐及飲料店的陸續開張,讓不少居民養成喝包裝水的習慣,每天三不五時來一杯、來一瓶,讓瓶裝水在各鄉的消費量都是持續增加,不知因此多產生垃圾,對環保工作相當不利。
再者,所謂的包裝水對健康不一定有好處,雖然民眾印象中會覺得瓶裝水比較乾淨、健康,但其實並不能完全掌握瓶裝水來源,而不少瓶裝水宣稱添加微量物質,這些也不一定非攝取不可,部分瓶裝水來源較難確定,不一定比自煮開水來得安全,許多瓶裝水宣稱添加鈣等礦物質、微量元素、維他命等,並不是人體所必需,多喝也未必有益。
有一句俗話說,只要去做,一切還來得及!「喝水」看起來是生活中的小事,但是從環保、節能的角度來看,喝瓶裝水還是自來水,對環境造成的結果卻是大不同,鄉親要了解到它背後所代表的龐大碳足跡,以及對資源的浪費後,每個人都應該驚覺無論是買飲料還是瓶裝水,都會製造垃圾、消耗能源。我們可以從「少喝瓶裝水」開始做起,告訴自己在能用自己的杯子,盛上一杯乾淨飲水的地方,就少開一罐瓶裝水吧!
少喝瓶裝水 身體力行做環保
- 2011-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