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近年常傳聞許多公共建設,因為地權問題導致用地無法取得,而造成無限期的延宕,連帶的就是整體社區甚至全縣公益的受損;我們要提出呼籲,相關主管部門行政除了依法有據,也要以最積極的一面,為民眾謀福或解決地方問題,而民眾也是,犧牲小我,以有益公眾及鄉村家園之事,身心自然都會很愉快,也會得到大眾掌聲。
近年國內在提倡環保的大旗之下,也提到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就是除了外在的環境之外,心靈上的環保是更加重要,我們可以發現,台灣的部份現象,是影響內外在環境清淨或污染的重要因素,我們也要反思自己,要求自我守法守份,以公眾事物為考量,才是地區之福。
心靈污染是一種社會病,由於有許多現代人對於物慾的刺激與誘惑,沒有佈好心靈的保護網,所以很容易自我失控,不易抗拒,以致絕大多數的社會大眾,每天都在為了盲目追求物慾的享受和名利的擁有,以及追求莫名其妙的保障感,失去了自己的尊嚴,混淆了人生的價值觀,常為了一己之私,傷害了大眾權益,危害社會的安寧和諧。馬祖地區外在環境很潔淨,但在另一面看不見的環境上,我們心靈不能受到飄洋過海的污染,永保淳樸民風,也才是馬祖最大的資源價值。
以近期討論的公共建設事件為例,人走了,還可以乘願再來,環境毀了,則很難再復原!衡量馬祖地區的能量,有賴人文資本、自然資本及經濟資本,而人文與自然,正是馬祖最大的資產,一旦失去,將使馬祖永久喪失競爭力;縣府近年在積極提升環境秩序及衛生品質的同時,民間也該共同促進地方環境維護及升級才對,而非為了一小塊地的私人小利小益,賠上整個環境,同時公務族群也好、社會人士也好,都需要再教育、再學習,不好的行為、風氣要屏除門外,在地傳統的善良、純樸精神要永遠傳承下去。
人心淨化了,社會才能淨化,我們要認知到,現代文明不是罪惡,多元建設也不是洪水猛獸,但只要人的心靈不被污染,建設的出發點是正確良善,我們的社會便還有希望,否則,雖然在物質上享受豐富,但精神心靈是相對空虛與貧窮,錢賺了那麼多,卻只換來每個人的唾罵與不屑,孰輕孰重,還需要思考嗎?
現在的社會與人心,得了其實並不是病,應該是心靈被利益所污染了,人之所以為人的精神,被現代快速文明、享樂主義所污染。因此,唯有持續提倡「心靈環保」,呼籲社會大眾要建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宏揚公益、鄙棄私利,才能過健康快樂平安的生活。
鄉親要以有益地方公眾事務為重
- 2011-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