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對話促使政策取得更高的正當性

  • 2016-11-15
 日前,為放寬日本核災地區食品輸台,行政院相繼於國內各地召開公聽會,惟因民眾對內容有相當的歧見,肇致在爭吵中草草了事,未能有所共識。儘管後續發展為何尚不得而知,但給我們相當借鏡的,是任何公共政策的研訂都要立基於合法性與正當性基礎上,才能有效達成目標。
 在多元民主社會裡,公共政策反映的就是政府去做或不去做的最終產物,其本身為中立性質,無關乎對錯;之所以會有政策視框上的衝突,在於所賦予的價值判斷認同。任何主張,本身就會有正與反面的不同聲音,其各立場擁護者,在法制規範下,進行政策行銷、政治行銷,使鄉親能強化、接受、轉變其立場,對主張有所不同或堅定的判斷,係民主的常態。
 公共政策既為公權力當局的結果選擇,本要透過各種管道與觸角為自身政策主張進行辯護、宣傳、行銷,以使想法能被社會知曉,有效做好公共關係,並讓普羅大眾意見能進行與之對話、商議,達到對話民主的畛域。特別是在轉型期的馬祖,切莫不能為求快速發展或急速成長而單憑一己想望而遂行主張,仍要公開接受外界質疑與挑戰,方得以激起不同思考方向模式,追求進步。
 沒有任何一個人的主張或看法是完全正確,也沒有任何一種意見可以代表全體鄉親,但有對話才有競爭,有競爭才會有進步;不論主張是贓是否,大家的目的都在為馬祖這塊島嶼發展策力,至期能有不一樣的亮點。但於交流之際,放下主張不同的框架,我們不要忘了彼此都是在這塊土地上的好朋友、好鄰居、好夥伴,不應為了想法不同而毀壞數十年建立的情誼,對立不往來,讓空氣冷漠凝結,如同世界末日般的危險與驚恐,非得拚個輸贏才行。
 馬祖的本錢在於擁有台灣所缺乏濃厚人情味的社會資本,是我們得以向前邁進、賡續不墜的重要原動力,亦為軟實力之一。隨著媒體的多元發展,我們看到許多鄉親對家園的關懷與肯認,發聲進行公共政策的研議;但在接下來的民主課堂裡,大家還需進一步學會如何在思維歧異下有著合作共生的圓融緩和,讓馬祖的民主更深化、更耀眼,成為另一種「藍色城市再造」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