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將到年底時歲,議會與代表會正恰藉由定期會檢視公部門這年來的努力成績,進行施政總體檢,做為下年度願景規劃的參考。無庸置疑地,透過績效評估這項工具的操作,成為外界瞭解政府部門最直接的方式。
績效的考核不外乎是著重於「量」或「質」,旨在強調效益的最大化,但弔詭的是,在大數據風潮下,多數的評核都側重於量的探討,以量來取勝。揆看各機關的績效評估指標,所據以衡斷的不外乎是次數、件數、場次、人次或百分比等,似乎是數據越貼近預計的標準就意味表現越理想,反之則代表不夠努力。但數字本身是中性符號,本身不具任何意義,所有的價值都是人為的賦予,用報表數據來評判施政的良窳,而不去細究背後的意涵,如此的結果將大為失真。
俗話說:「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事實上,各機關單位團體要達成指標規定的數據並非難事,透過些許手段或技巧必能達標,讓表單上的數據美化不少,但這樣的結果並沒有太大意義,淪為做樣子的虛應。畢竟縱令數據結果看了賞心悅目,但並不代表問題真正獲得改善、或是有澈底的解決,極可能是把原先的問題潛藏起來,或是用其他的方式重新包裝,用錯覺來混淆視聽。當所有單位都用如此方式在應付考核時,公部門的真實運作成果將難以被看見。
許多政治人物常問:「何以自身做了那麼多,外界卻無感?」箇中原因荊棘難理,但過度著重用數字來說話,是導因之一。舉凡施政民意調查也是種績效評估,但滿意度高並不代表人民是真正感到生活舒服的,滿意度低也不全然意味政府當局沒在做事、或是全然無功,關鍵在於民眾的真實體會。職是,當我們在進行考評時,若缺乏長期性的追蹤,以及深入性的問題探討,甚至瞭解問題背後的問題,用系統性的模式來分析與研究,所得到的因果關係勢必相當薄弱,無以反映真實現況。
我們認為,公部門做好該盡本分固然是天職,但外界也不要過度的用數字來論定政府的努力;上級長官對部屬的要求也要能兼顧各方面的情況,切莫用數據來衡斷同仁的表現,如此的政策環境才會進步,民瘼也才會有感。期許我們的社會也能給予同仁多些肯定與讚賞,讓他們建立起信心,為我們盡更大的努力。
社論/績效評估要兼具質與量
- 2016-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