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善用模擬科技 減少建設爭議

  • 2016-12-03
 一個北竿后澳石滬,一個東引中路彩繪民宅,這兩個算是今年度馬祖地區最具爭議話題的地方建設,兩項規劃建設所花費的錢都不多,但因為標新立異或大膽創新而引來爭議。在電腦科技進步的今天,不管是石滬、古厝彩繪還是其它林林總總的地方建設,都可以透過電腦模擬完工後的模樣,經由事前的模擬或立體模型加以數位化呈現,在規劃建設前取得共識再付諸行動,或許可減少很多不必要的爭議。
 最近有關北竿后澳石滬和東引中路古厝彩繪究竟恰當與否,成為熱門話題,不僅馬祖在地鄉親關注,甚至成為台灣媒體爭相報導的焦點。石滬與古厝彩繪建設至今仍有正反兩面的不同意見,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對,也就表示兩項建設規劃無所謂的對或錯,應歸類於見仁見智的美學觀點或建設規劃。這兩項地方建設推動或是改變,究竟是「多此一舉」還是「創新思維」?觀念上的不同自然也造成極端的反映呈現,諸如此類改變現況的建設規劃在推動前更應審慎評估,其目的在減少爭議、取得共識。
 拜電腦科技的進步,任何的建設規劃或設計都能透過電腦模擬呈現完工後的整體景象,以目前的技術甚至可以做到維妙維肖的地步。石滬建設與古厝彩繪其實都能經由電腦繪圖預見完工後的模樣,政府主管部門可以在規劃時編列小額預算要求顧問公司先做這方面的模擬,這樣在召開地方說明會時讓各界對建設成果可以預見,不必想像建設後的景象,如此應更有利於事前的評估與政策的決斷,在公共政策推動的過程減少很多不必要的爭議。
 一個地方要發展要進步,建設是在所難免,過去大部分的建設都委託所謂的專家或建築師做規劃設計,所謂的規劃說明會也是十分專業的設計圖,對一般民眾而言根本是看不懂,此時把關的業主若再無預見成效的能力,很可能產生令社會大眾無法接受或面對的建設成果。直到最近幾年我們才在少數的工程說明會中看到電腦模擬的3D示意圖,建議未來任何的規劃都應把3D示意圖列入基本的合約規範,花不多錢卻可讓建設規劃在實質推動前得到最佳的設計圖,對地方整體建設而言應是利多於弊。
 馬祖地小島散,近年來各鄉都在積極爭取建設,在民主政治的運作基礎之下,對建設規劃的喜好均非一人可做決定,主事者雖不能因部分反對聲音而輕易改變決策,但也要尊重社會多元的聲音;降低紛爭、減少雜音的最好方式是事前的溝通與協調,能夠善用電腦科技做模擬,應有助於溝通順利進展。事前完善的評估與模擬從另一個角度看也能為政府建設經費把關,否則一個反對的聲音讓建設停頓或轉彎,不就等於把錢丟到水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