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全球競爭的時代,各級政府無不推出許多政策來展現治理能力,透過創新或模仿學習的方式,至期提出各類的施政計畫,以營造人民有感的社會。但事實上,現在的城市發展已到相當程度,所缺乏的並不是計畫,而繫於執行能力的兌現。
近年來為應高齡化社會屆至,從早先的長期照護政策1.0版本,將進化升級為2.0版,將照護範圍擴大,並更深入街頭巷弄,目的在建立一個安全防護網絡。這項立意雖美,也實具理想性,但真正運作上卻相當的有挑戰性。舉凡先前的「臺灣368照顧服務計畫」,預計103至105年間在各鄉鎮市均建立日照中心,強化長照服務量能;但各地方資源不一,除了都市地區外,在偏鄉的地方首當面對的就是土地與空間取得不易的問題,猶乏合適據點可供日照的營運,再加上經營成本過高,缺乏民間團隊進駐的意願,迄今仍有許多鄉鎮仍無日照中心的提供;縱令得幸開辦,生活習慣與地理交通的考量下,長輩是否有意願前往仍有待考量。
再如近日因垃圾清運困境而再度浮上檯面的環保議題,許多論者就相繼主張應比照台北市與新北市模式,全國推專用垃圾袋,透過垃圾費隨袋徵收的政策促進資源回收,達到垃圾減量效果。這項出發點確實相當理想,但畢竟得考量到許多鄉鎮地廣人稀,垃圾袋販售的據點是否充足使取得方便,且環保當局是否有足夠稽查人力隨時查核取締,鄉親們的生活習慣是否能配合改變,在在都是得斟酌考量的疑慮,都是影響到該項政策是否能成功的變數。台中市在多年前就曾有試辦垃圾費隨袋徵收,但因執行有著上述困境,加上種種無法預期性的阻力,致使政策無疾而終,如同神話故事。
我們必須意識到,政策計畫得再漂亮與完美,絕對不等於執行的成功,甚至很可能會淪為一場空;畢竟方案還是要有環境的配合、人員的參與、資金的挹注、乃至法令的與時俱進等,才有可能有理想的結果。常見許多失敗的公共政策,就是缺乏可行性評估,為了彰顯政績而規劃,經常出現虎頭蛇尾的狗尾續貂,終至政策終結的下場。許多主事者為了彌蓋過去錯誤的規劃,不斷推出新的政策,但仔細端詳多半是舊酒裝新瓶,只是用新的行銷方式重新包裝再上市,但卻未有天時、地利及人和的支持,讓敗北的經驗不斷上演。
公共政策就如同火種般,有效的燃燒得以推動社會進步的巨輪。新的一年即將到來,縣府及各公所也相繼推出新年度的政策牛肉,不斷讓馬祖更好;但與此同時,仍要借鏡國內他地政策失敗的經驗,做好縝密的規劃,謹慎小心的設計,才能真正點亮馬祖、璀璨全球。
社論/避免淪為狗尾續貂的神話
- 2016-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