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地區爭取第二家航空公司進駐已是具體方向,但多年來一直沒有結果,原因是國內航線航權的分配政策,以及馬祖整體市場需求未達所致。此次復興航空的重整讓第二家航空公司進駐馬祖露出一線生機,但能否真正實現仍要中央說了算,而馬祖航線究竟是瘦肉還是肥肉?在航權分配上若不能跳開舊有機制的框框,兩家進駐仍是可望而不可及。不可否認,這是一次機會,地方可以爭取讓交通的改善擴展觀光運能的突破。
復興航空公司無預警的宣布停航造成國內航空運輸業一陣嘩然,雖然政府已經介入,但預估未來在航權分配上仍可能有爭議。復興航空早在92年馬祖南竿機場開航之初時即爭取加入,當時與立榮同時提出馬祖航線的經營企劃,結果立榮以北竿無需政府補貼即可飛航每日3班的條件取得評選上的優勢,最終取得馬祖航線的獨家經營權至今。接下來民航局以建立經營秩序為由開始國內航空運輸所謂瘦肉綁肥肉的航權分配政策,馬祖也從此失去了兩家進駐的時機。
多年來地方各界對於兩家進駐始終抱持不放棄的態度,但在市場的主客觀因素下,兩家進駐的政策一直是政府不敵財團,不是馬祖的聲音不夠大,而是力量不夠大。但這個現象可能在今年馬祖藍眼淚效應後有了新的發展,事實證明在旺季期間立榮一家公司的機隊無法應付馬祖市場需求,因而導致旺季期間馬祖居民一票難求,此時此刻再爭取兩家進駐的理由更加正當,中央若是重視外島民眾行的權益,對兩家進駐應該要給予更多政策上的支持。爭取兩家進駐除了是希望競爭讓服務品質提升外,更實質的幫助是希望運能的提升。根據統計,馬祖105年航空運輸往返總人次首度突破30萬大關,但比起國內其它離島縣市甚至是東部綠島蘭嶼等小島都不及,這是因為交通不便所致,如果有更好的交通,遊客倍增不是不可能的。
馬祖兩家進駐除了客源的大前提外,中央的態度十分關鍵,尤其此次在復興航空公司重整航權之時,該公司有適航馬祖的機隊可用,若確定由官方主導的華航來接手復興,則由旗下子公司華信航空進駐馬祖航線的可能性更高了,即是官方主導,要不要經營馬祖航線當然是政府說了算。地方此時以提升運能以及服務品質為由,希望中央正視馬祖的空中交通改善需求是合乎情理的,更何況馬祖航線在業界眼中仍為黃金肥肉航線,至少在旺季期間是一票難求。過去爭取第二家航空公司進駐或許有其實質的困難,但這個聲音不能不發,現在正是最佳時機,未來若機場有機會獲得場站設備上的改善,起降條件更好之時,以今年的觀光人潮來看,兩家進駐的條件會更加成熟有利。
社論/兩家進駐需要中央支持
- 2016-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