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歷經一連串的黑心食品風波後,食農教育開始成為重要的一課,要吃的健康不單只是控制食材的種植端,消費者的態度也影響著整體有機農藥的推廣效果;馬祖曾以推動無毒島為施政口號,惟要改變根深蒂固老農施行慣行農法的習慣談何容易,民眾又以購買賣相佳的農產品為考量,也讓無毒政策的推動總是無法看出成效。
馬祖配合農委會推動有機農業數年,提供農務機具、種苗、有機肥、補蟲貼、生物農藥等多項補助,但因屬鼓勵性質,而非一步到位,願意無毒種植的民眾,經常會受到鄰田污染的干擾,無法順利通過有機的檢測,讓馬祖推動有機備受阻擾,因此必須先以無毒的友善農法先做基礎,逐步改變整體環境體質,推動有機方能順利。
縣府前的蔬菜公園因為位置明顯,是推動無毒種植的標竿地點,過去經常可見農民帶著口罩噴灑農藥,建設局自去年起開始規劃有機示範區,協助培育適合在地培育的四季作物、改善集水池及排水系統,再由縣府承租該區域協助農民有機種植,禁用農藥並提供技術指導服務,希望透過蔬菜公園影響全縣的農民。
其實一直以來農民最擔心的就是銷售端的問題,配合政府有機種植不是問題,問題是種出來的東西,初期因賣相較差導致銷量不佳,就不是農民願意擔負的風險,也是影響馬祖推動有機種植最大的阻礙因素。
因此除政府直接收購外,透過食農教育和相關配套措施,讓馬祖鄉親建立安心飲食觀念甚為重要。美國波特蘭地區已有20年歷史的社區支援農業作法可供參考,社區支援農業讓消費者與農場緊密結合,農場每週固定派送剛收成的食材,到消費者指定的取貨地點,這種模式讓民眾完全知道食材的來源,甚至是種植的農民。參與社區支援農民的消費者,身分有些類似農場的股東,先投入資本讓農民安心生產,也讓靠天吃飯的有機農業可以永續生產。
丹麥也有一間食鮮公司,結合友善農業與廚房的概念,找來廚師協助,依照四季菜色設計不同餐盒菜單,提供給需要外食或在家烹飪的客戶,把生產與行銷結合,在生產時就思考並建立行銷管道,同時舉辦很多活動讓顧客了解農夫作業,當學生看見農場運作,孩童、家長就能與農民拉近距離。
馬祖相較其他縣市更有推動友善農法的條件,只要能夠穩定行銷通道,透過友善農法的產品無須顧慮賣不賣得掉的問題,相信農民配合度一定會高。新北市推動有機營養午餐,直接佔有目前台灣百分之五十的有機蔬菜市場,讓有機農民更願意配合,就是一個例子。馬祖自然可以透過學校、公家機關的在地農產品採購,甚至可以建立馬祖無毒蔬菜的行銷網絡,讓在地蔬菜有效銷售。
建設局有意推動蔬菜公園成為有機示範園區,亦可以有效結合學校食農教育,帶領農民及學生學習友善農法,從土地開始認識我們的食材,建立正確的飲食觀念。有機農業自然無法一蹴可及,惟可先從全島友善農法開始做起,讓更多的人不用農藥、化肥,改變馬祖整體耕作環境體質,馬祖無毒島絕對不會只是口號。
社論/推動安心飲食 從友善農法開始
- 2016-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