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議多年的北竿塘后道改道計畫今年終於由縣府啟動正式的細部設計規劃,明年度可望爭取中央實質工程建設經費予以落實。現有塘后道仍完整可用,若只是解決漂沙問題,改道計畫則大可不必;減少漂沙只是人力問題,或偶爾夏天颱風過後清理工作而已,改道的最大效益是沙灘的觀光價值,因此將來顧問公司提出的任何改道方案都要以恢復沙灘原貌為最終訴求,而在地民眾也不能僅從個人利益考量出發,在落實改道願望的同時也希望能創造一個北竿新的觀光亮點。
塘后沙灘是馬祖面積最大的沙灘,擁有世界級連島沙洲天然地景,只可惜因為跑道東移讓沙灘面積少了一大半,又因為塘后道填築在沙洲中央,讓早期兩側海水合流的天然景觀消失。地方發展觀光多年,地方政府與民眾應該對馬祖拿什麼來吸引遊客這一點有越來越深入的認知,若連島沙洲的地景仍然存在,何愁遊客不停留北竿。地區早期很多建設都著重於解決眼前問題而忽略了日後整體發展考量,塘后道就是一例,但跑道東移又是所謂「必要之惡」的建設,不能廢跑道就只能讓道路改道。
沙灘是北竿的重要觀光資源,尤其是塘后、午沙、坂里三處面積較大的沙灘,從遊客的喜愛趨勢來看,沙灘是最容易增加停留時間的地方,其中塘后沙灘所擁有的世界級連島沙洲景觀更極具恢復價值;一分為二的塘后沙灘不代表沒有了沙灘觀光的價值,此次的塘后道改道計畫是要設法讓這個剩餘價值發揮到極限,沙灘跨橋設計或許不難,但在路線的選擇上就要看政府與民眾的想法了。
依照縣府委外合約的規範,未來顧問公司至少應提出三種路線方案供地方選擇,這也是基於尊重地方的立場出發,北竿在地的意見此時顯得十分重要。
建設規劃方案百百種,但最終落實的只有一個,除了經費是考量因素外,我們認為改道後的效益才是思考重點,所謂的專業與民意如何取得一個最大平衡點,未來一場爭辯勢所難免,但在過程中要能拋開所謂的地域情結、一己之私,從景觀為主、交通為輔的角度出發,則最佳方案便容易抉擇,因為這次改道也可能是最後一次。
過去的地方建設以解決民生問題為主,因應觀光立縣的政策推展,未來所有的建設都不能排除遊客這個區塊。以路巷燈為例,在地居民希望越亮越好,千里來馬追淚的遊客則要越暗越好;再以塘后道路線為例,在地民眾希望連結兩村的道路越短越好,觀光客則希望沙灘面積越大越好,路繞遠點又有何妨。建設總有取捨,但要弄清楚的是最終的核心價值與訴求,有時候犧牲一點生活上的不便可以換來長遠發展的生計,塘后改道只要訴求一致,就能發揮預期效益。
社論/沙灘復原才是塘后改道的最終訴求
- 2016-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