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議多年的北竿塘岐中正路以及中山路國宅土地問題終於獲得重大突破,在地方民意奔走爭取下,地方政府修訂了縣產管理自治條例,讓南北竿多處戰地政務期間興建的國宅,其土地可以由屋主依合理價格向政府承購,這也符合了政府還地於民的重要政策方向。海砂屋國宅因為土地為公有,造成改重建困難重重,如今屋主若能購回土地為私有,未來國宅更新的腳步會更快些。
此次由地方政府修訂的縣產自治條例部分條文其實主要是針對存在已久的塘岐國宅土地問題,地區包括南竿福澳、介壽、北竿橋仔也有類似案例適用本條例,在通過實施後為戰地政務期間各島興建的諸多海砂屋國宅解套。馬祖在戰地政務期間興建了很多國宅,至今都超過30年時間,由於早期軍方協建的多為海砂屋,結構與外觀均發生嚴重的損壞,其中又以塘岐的國宅最為人詬病,騎樓天花板水泥塊不時從天而降,造成公共安全的潛在危機,而住在房子內的居民更是心驚膽跳,主結構有隱憂之外,下雨天到處漏水困擾住戶。
海砂屋改建是勢在必行,但這些問題國宅土地為公有,地上物又是私有,又在屋主不易達成共識的前提下,改重建成了遙遠的路,而此同時海砂屋的鋼筋結構正在隨著時間一點點的剝落。國宅解決問題的方法很多,甚至有人建議採類似BOT模式全部拆除重建,或是都更計畫等,但在諸多方法之中比較沒有爭議的是土地釋出一途,又經過民意調查有超過九成的住戶同意以合理的價格向政府承購土地,一旦土地轉為私有,住戶可依實際需求與自己的意願進行重改建,解決存在多年的危樓隱憂。
政府讓售國宅土地不僅有助於都市更新,也有助於落實建管,住戶在取得合理的土地面積後,未來若要重改建也必須依照建管法令申請,建築線可歸為一致,村容景觀相對獲得改善。
塘岐國宅曾經是北竿的黃金店面,當時一間沒有土地權狀的店面要價超過五百萬元以上,如今店面再怎麼黃金也不敵鋼筋的鏽痕,但最主要的問題仍在土地權屬,多數民眾對於公有土地沒有投資意願,多半抱持住一天算一天的心態,土地歸為私有後,在中國人有土斯有財的觀念下,塘岐國宅的價值將跟著水漲船高。
對大多數的國宅住戶而言,能夠以合理的價格承購自己房屋所在的土地,應該是宿願得償,對政府而言也是如釋重負,土地釋出後一切回歸法治面,都計建管也可望導回正軌。政府釜底抽薪解決土地問題,為海砂屋國宅重生開啟一道希望之門。
社論/政府讓地於民 塘岐國宅更新有望
- 2016-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