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網路及3C產品的盛行,拿起一本書來閱讀似乎是越來越少見的風景,根據遠見的年度調查顯示,國人有近三成是不閱讀的,而每個月的人均閱讀也降到1.7本,出版業正式進入嚴冬,但正是這種最糟的情況,也引發許多有心人的重視,一場接一場的微型閱讀復興運動,在城市的角落默默登場。
這個時代民眾給予閱讀的時間並非減少,而是可以選擇的變多了,捷運上人手一機的低頭族充斥,電視一打開百餘台可供選擇,願意安靜坐下來讀本書的機會似乎越來越少,閱讀更隨著年齡遞減。出版產業面臨國人閱讀風氣及買書意願低落的困境,曾經熟悉的重慶南路書店街一間一間的歇業,即便擁有許多主流雜誌的城邦集團在去年也迎來最不願意面對的裁員風波。
但最糟的年代總會有希望發生,台灣許多的城市角落,閱讀的種子正在逐漸撒出,許多人願意發揮創意,來激發大家讀書的熱情,小型獨立書店的成立、學校推動晨讀、漂書站、飯店找達人帶路逛書店等。
去年十月份一間民間的基金會,找來5位知名設計師、5家出版社,在5個台北捷運站建置5座微型圖書館,例如專精傳統建築的李乾朗,就融合傳統建築的龍柱結構,打造「與龍共讀」。而設計「看見看不見的文字」的設計師陳俊良來自出版社家庭,豐富的文學底蘊讓他想到可以用萬花筒解構文字。王艾莉則以在倫敦求學和自己「撕書」的閱讀習慣出發,設計成書報攤形式的「小章節」。喜歡用日常素材設計的吳孝儒,選用最貼近一般人的「便當」作為書的乘載工具。種種的創意設計提供民眾免費借閱服務,就是希望往來旅客駐足,拿起一本書。
其實現在是一個讀書最方便、資源最豐富的時代,政府將推動閱讀列為重要政策,改造各縣市老舊圖書館,營造閱讀氣息濃厚的氛圍,而電子化的便利服務更是24小時不間斷,在台北捷運站還可以看到許多無人管理的全自動借閱機,只要借書證一刷就可以免費借閱,借跟還都極為便利。
然而如何爭取民眾願意放下手機拿起一本書,還是需要繼續努力的目標,讓圖書館不只是圖書館,圖書館的想像已經超越你我的想像,數位化閱讀與網路流通時代,人們與圖書館的關係也在改變,書本可以用許多不同的面貌出現,扮演著人與人、人與空間互動的橋梁,書也會改造空間的氛圍。
根據統計德國每個家庭平均藏書近300冊,人均藏書100多本,一個普通德國家庭,每月購書支出達近2000元,占業餘愛好支出的10%,銷售最多的聖誕禮物排名榜,排名第1的就是圖書。因此,德國人常說:「一個家庭沒有書籍,等於一間房子沒有窗戶」。
馬祖是幸運的,這幾年在地方政府的努力,各鄉各校的圖書館早已不可同日而語,相較許多台灣的偏遠鄉鎮,馬祖平均每人分配到的閱讀資源是豐厚的,而學校也用不同方式鼓勵學童讀書,兒童的閱讀量總是遠遠高過成年人,閱讀力就是競爭力,讓書籍不在只出現於圖書館,可以用更多的創意,讓馬祖整座城市都像圖書館,也讓更多遠離書籍的人重拾閱讀的樂趣。
社論/整個城市都是我的圖書館
- 2017-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