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生活環境是緊密結合的,環境衛生的品質高低和國民的生活品質及水準也是成正比的。地區正值發展觀光時刻,如果希望能為地區帶來蓬勃的觀光人潮,以及熱絡的商機,除了用心建設規劃觀光景觀、觀光路線和軟硬體建設外;其次最重要的莫過於環境的維護。一旦沒有整潔乾淨的景觀,勢必在觀光客心中留下不好印象,進而造成對地方的損害,這絕對不是我們所願意見到的現象。
說實在的,地區仍有一小部分民眾欠缺環保觀念與公德心,為了貪圖自己的便利與利益,不以大局著想,將廢棄土以及垃圾雜物往山林、山溝任意傾倒,不但破壞自然生態,其對往後世代子孫的禍害程度是難以估計的。科技的進步固然為人類帶來生活上諸多便利,不過,因為藉助科學方法所生產出來的眾多產品,確實也為人類製造許多負面的效應。諸如用過的塑膠袋、保麗龍產品、化學藥劑等,都需要我們用心去處理,才不致隨手拋棄,任意摧殘我們周遭的環境,造成對自然生態的嚴重破壞;如不能好好去管理,屆時,吃虧的還是人類本身。
從現代人的生活上來看,愈是經濟發達的地區,對於物質的享受也愈浪費,形成的垃圾量、資源的耗損就愈嚴重,相形之下,花費在垃圾處理的經費就愈高。也就是因為現代人的生活,都等於是一天天的耗盡地球上的有限資源,再加上如果垃圾處理不當,則會造成更大的傷害。環保工作的推動,不全是政府的責任,也是全體民眾的義務。政府部門必須面對的事務非常多,經費也有限,不可能將每一件事都做得完美無瑕,滿足全民的意願。因此,政府有些事需要民間來配合推動;尤其是我們生活的環境,與自己息息相關,更需要民眾來維護與愛惜,才有永續的未來。
如果我們把每個人的居家範圍看成是一個小環境,如果每個居家的小環境都能夠獲得良好的維護,那麼整個社區大環境也跟著受益。在維護整體的環境衛生工作上,相關單位已經有其一套推動及執行的機制、計畫、經費,同時也有許多的社會資源可資運用,可是即使是擁有最充足的資源,還是要由每個人做起;也就是要將環境整潔及衛生維護「內化」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由個人到社區環境,再擴及更大的公共環境,惟有結合個人、家庭、社區及政府的力量,共同愛惜我們的生活空間,我們才能享有更高品質的生活環境。
當然,環境的問題及範疇是極為廣泛的,舉凡和生活有關的食衣住行等各方面都有著密切的關聯,而每個人都是環境的消費者,依賴著環境生存,也消耗著環境的資源。如何維護環境良好的品質,是每個人都要承擔的責任,而這份責任的承擔就要從每個人的居家環境、良好生活習慣上做起。如果人人都能由居家中養成做環保的習慣,不論在學校、在社區、在辦公室、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減少資源的浪費及垃圾的產生。
社論/舉手做環保 讓馬祖更美麗
- 2017-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