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國際慢城運動 傳統文化留根

  • 2017-01-25
 台灣這一、兩年瘋國際慢城認證,從2014年花蓮鳳林拔得頭籌,申請到全台第一個慢城認證之後,接下來的一年台灣陸續又有嘉義大林、苗栗的南庄及三義獲得認證;目前傳出也有意爭取慢城認證的還有台東池上、關山,花蓮瑞穗、雲林古坑及台中,但國內報導指出,國際慢城組織已經打算對台灣限額,至多再認證兩個,也讓有意的鄉鎮動作更加積極。
 到底義大利國際慢城組織為何讓大家趨之若鶩?1986年從對抗全球化侵害出發的慢城運動,由義大利多個市長共同發起慢城組織,亞洲由韓國最先響應,已有11個鄉鎮認證,慢城認證共涵蓋7大面向、8大公約與72項指標,截至2016年全世界已有30個國家,213個城市通過認證。
 其中最重要的八大公約,包括人口不超過五萬、保護與維持純淨的自然環境、倡導可持續發展的新技術、培育本地文化及保護當地風俗習慣與文化資產、推行健康飲食方式及生活方式、支持當地手工藝人與在地商業發展、熱情接待外來客人、培養公民意識及鼓勵參與公共活動。
 台灣各鄉鎮腦筋動的快,向義大利國際慢城組織(Cittaslow International)申請「慢城」認證,主要是希望透過這些文化保護措施提升能見度,讓旅人及學者們多停留、消費,以增加收益。以發起的城市義大利布拉為例,原來只是人口不到3萬的不知名小鎮,在積極推動慢活運動,保護傳統文化,形塑強烈的在地特色後,吸引了國際學者及美食家前往,大幅創造在地的工作機會。另一個同為慢城的埃蒙特大區內的朗格洛埃和蒙費拉托葡萄園景觀,因為傳統風貌保存得當,還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遴選為世界文化遺產。
 遠見雜誌專訪韓國慢城的推手孫大鉉,他表示韓國能順利推行,是因為在全球化的浪潮下,高經濟成長的韓國有越來越多的人不幸福,當資本主義當道時,僅有少數人獲取暴利,這樣的社會發展不會給人民幸福。
 孫大鉉也提到,慢城推廣的第一步,是要透過教育,讓居民對地方文化、歷史及生活產生認同,並加以保存,進而以城鎮的原來步調生活,讓人民變得幸福。當觀光客踏入慢城後,遊客會放慢腳步,與居民一同生活、吃在地食材、體驗特殊文化、學習在地工藝等,並從慢城的生活中找回屬於自己的快樂。
 馬祖本就具有所有慢城的條件,即便不去申請慢城,也擁有慢城的內涵,當台灣鄉鎮瘋慢城之際,專家也提出警言,慢城推太快,恐有淪為觀光行銷宣傳的口號,而非全體城鎮民眾的共識,4年一次必須重新認證,跑得快但無法落實將來也會一場空。
 當國際發起反全球化,珍惜所擁有的在地特色時,馬祖更應深思自己的特色為何,迎合大眾觀光的建設與政策,抄短線的作法,其實正與國際趨勢相悖。馬祖是天然慢城,無須外界認證的真實慢城,慢城的推廣與過去台灣發展觀光方式大相逕庭,並非大興建設,熱潮話題一過便乏人問津;反而應以現有資源、最少的投資,維持馬祖的樸實風貌,形成對比台灣的強烈特色來吸引遊客,國際與台灣都有不少慢城案例,值得馬祖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