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一座大橋與一座機場

  • 2017-02-04
 交通部政務次長王國材年前考察馬祖交通建設,行程中提及馬祖應先完成南北竿大橋後再選一合適地點改善機場,這個議題給了馬祖交通建設一個全新的思考方向。過去二十多年馬祖為了改善對外交通以及提升島內基礎建設,島島有機場、島島有碼頭成了政治人物的競選政見,也陸續推動實現中,資源分散的結果是馬祖雖號稱一縣兩機場,但卻被譏為跛腳機場,時至今日有更多人認為若能透過大橋連結兩島,馬祖一座機場維持正常營運才是長久之計。
 民航局的南北竿機場改善評估初步報告已經出爐,不管是那一座機場,若要改善成能見度低於1200公尺,所需經費都要超過新台幣百億之多,以中央政府目前的財政和整體的效益考量,政府不可能花錢同時來改善兩座機場,更何況改善後的機場還是只能飛中型區間客機。早年地區的交通建設思維是先求有、再求好,但事實證明這種思維對整體發展並沒有帶來好處,沒能一次到位是很多地方建設的痛,或許在當時的時空背景下我們不得不接受,但隨著地方自治與觀光產業的發展,有必要重新來思考重大的交通建設方向。
 興建南北竿跨海大橋一直是地方重要議題,爭取多年未見開花結果,除了經費來源考量外,工程技術面也是因素,如今造橋工程技術已獲得重大突破,尤其是臨近的大陸地區近年來在造橋技術與機具上均有世界水準,南北竿僅3.5公里的跨海大橋若是放在大陸只是小菜一碟;排除了技術層面後就是經費問題,而經費又與效益息息相關,要說服中央支持南北大橋,機場就是可以做文章的議題。在南竿機場升級為特殊儀降機場之前,南北竿兩座機場或許有互補作用,但現階段南北竿的起降標準相差不大,兩座機場反而成為資源的浪費,不論是航站營運管理還是航空公司的經營策略,2套人馬就要2倍預算,長久下來所耗費的人事成本十分驚人。
 王國材的新觀點或許能為馬祖交通建設帶來新契機,誠如縣長劉增應所言,一套完整的交通建設改善方案那怕是十年、二十年都值得等待。過去南北竿因為機場而有所謂的「情結」,如今這情結已漸漸消去,大家都體認到一座完整機場的重要性,只要遊客能順利返往馬祖,四鄉五島是同樣受惠。交通部拋出先完成大橋再來改善機場構想是否可行,值得進一步評估,或是在推動大橋的同時也同步思考機場的合適地點。現有南北竿機場的改善方案均是炸除數百萬立方坡地土石,對地形地貌的破壞鄉親恐難接受,又機場臨近村莊所產生的環境干擾等都是影響深遠的因素,不能不考慮,若有大橋連結,另覓新址蓋機場也並非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