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光既是馬祖發展的關鍵元素,也是鄉親收益的重要來源,我們就不得不去省思這項無煙囪工業發展帶來的成與敗,以及在經濟上影響。同樣屬東亞地區的中國、韓國及台灣都積極推展觀光,但各自的經營結構卻大相逕庭。
就中國而言,倘若留心觀察或有機會自由行的話不難發現,它們的觀光幾乎與錢離不開關係。舉凡小至單純的家廟祠堂,大至像兵馬俑、紫禁城等,樣樣都要收取門票,且票價費用折算台幣不斐,甚至比台灣的任何遊樂園門票都來得高貴;此外,隨處在觀光景點都能見到導覽解說員在招攬客人,要遊客們付費聽講解,即便是寺廟的撞鐘祈福也得掏腰包才能參與,幾乎可以說中國地區鮮少提供免費觀光,樣樣都要使用者付費。儘管走訪一趟所費不眥,且部分交通不甚便捷,但因擁有名山大川及完整的歷史保存,每逢假期前往攬勝者依然絡繹不絕。
也是充滿觀光經典的韓國,對於景點雖依然有收費的情事,但僅著墨在較為知名與特色的地方,反而是聚焦在飲食費用的攀升。走訪首爾、釜山等韓國大都市,除非是特殊需求,一般而言不論是機票或是當地住宿費用均還算平易近人,但在三餐溫飽的費用就相當驚人。舉凡上餐廳飽餐一頓,少則台幣數百元,多則隨著食物的精緻豐盛程度上看台幣數千元不等;縱令走訪觀光夜市或赴便利商店覓食,往往費用相較於台灣高出好幾倍。論食物的口感或物價指數都很可能沒有台灣的親切,但因交通住宿與觀光景點費用泰半都還在可預期與接受程度內,每年仍有數以萬計的遊客前往。
台灣的觀光成本相較於中國與韓國來說平價許多,但也因此造成觀光收益的衝擊。國內的各觀光景點多為免費提供,甚至義務的導覽解說,就算類如故宮博物院等要門票之地區也不過數十元至百餘元不等,費用之便宜使許多外籍遊客來訪時都相當訝異;或許因為免費的觀光資源關係,讓許多國人缺乏共同維護這項資產的觀念,甚至不覺得這有甚麼。但台灣觀光重大的致命點在於交通費用和住宿費用的支出。經常可見在國內來個兩天一夜或三天兩夜的行程,動輒要數千元,倘若赴離島地區,耗費達五位數並非不可能,也因而有論者認為,在國內旅行不如到國外去,所指涉的就是旅費肇致的歧異。
馬祖地區的觀光資源相當豐盛,近年來在各界努力下進步許多,也吸引許多遊客的造訪,著實為地區經濟帶來不小的收益。但隨著觀光品質的講究,我們要慢慢思考,如何調整轉型;或許借鏡他國他地導入景點使用者付費、抑或是在食宿旅費的調整,都是可以討論的選項,並灌輸鄉親觀光資產保存的概念,讓地區觀光經濟收益與質感向上提升。
社論/觀光結構營造的思考
- 2017-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