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則蘋果即時小新聞報導,小琉球過年期間垃圾停收,民眾大批丟置於焚化爐的門口發出惡臭,這則新聞讓外界再度想起一年多前小琉球所引發的垃圾大戰,而台灣垃圾問題絕不止小琉球,錯誤的焚化爐政策,讓台灣各縣市的垃圾處理問題,正如同一顆顆的不定時炸彈般,隨時可能引爆而一發不可收拾。
年前遠見以垃圾風暴專章報導台灣垃圾處理問題,其中特別提到離島垃圾處理單價比台灣本島高出一到三倍,以2015年為例,金、澎及馬祖三縣共轉運3萬2552噸的垃圾到台灣,依就近處理原則,金、澎委由高雄市代燒,馬祖則交給基隆市處理,三離島全年的垃圾處理費高達1.32億。
目前馬祖各鄉均有垃圾暫置場,當累積至10幾到20公噸後,會以海運將一袋袋太空包送至基隆處置,經過8小時抵達基隆或台北港後,清除業者再以貨車送至基隆焚化爐,2016年馬祖每噸垃圾的處理成本為5819元,相較金門的5000及澎湖的3634元為高。但處理成本最高的是蘭嶼,因天候不定及船班有限,垃圾還必須送至台東再轉運出去,因此每噸垃圾的處置成本自2012年的6333元漲至2016年的一萬多元,成本第二高的則是綠島,近5年從5205元增至9261元。
台灣目前共有24座營運中的焚化廠,22縣市中,仍有金門、澎湖、馬祖、新竹、南投、花蓮、雲林跟台東八縣市,因沒有焚化廠或未啟用的關係,家戶垃圾需轉運到其他縣市焚燒。而屏東雖有焚化廠,小琉球仍因垃圾處置經費不足及運輸路途中散發的惡臭,仍遭致民眾的不滿與抗議。
當年環保署的一縣一焚化廠的政策,未詳細做好人口及垃圾預估的功課,導致部分焚化廠啟用後燒一天賠一天,惟停用多年後又發生垃圾量龐大,垃圾無處可送的窘境。以屏東小琉球焚化廠來說,就是蓋好不燒垃圾的蚊子館案例,但近年又因為大量遊客湧入,垃圾從一年一千五百噸提高到一千九百噸,原垃圾清運費不敷使用,讓全島瀰漫垃圾臭味,後來仍只能依賴政府提高補助來處理垃圾。小琉球鄉公所表示,焚化爐體已屆報廢年限,明年可能拆除秤斤變賣,清潔隊則進駐焚化廠辦公室辦公,廠區轉型做堆肥展示場,並預計轉型環境教育中心。小琉球的案例,似乎與馬祖不約而同,頗值得引以為戒。
台東則是以BOT方式興建焚化爐,縣府雖因地方抗爭認定違建不發使用執照,但仲裁結果縣府需以19.6億買下,所以除了垃圾處理費外,每年還要編列1.23億分期付款償還廠商,縣府每年另編一千一百萬維護費,確保焚化爐在備用狀態,但實際上台東環保局坦承,倘要緊急啟用,完全沒有把握。
因此當時因政策因素沒有啟用或興建焚化廠的八縣市,縣內的垃圾處置一直都是不定時炸彈,而過度仰賴其他縣市協助也埋下隱憂,環保署允諾給離島三縣及配合停建的三縣市垃圾轉運費,補助期為二十年,不斷增加的事業廢棄物,以及因為推動觀光大量增加的家戶垃圾,讓代燒的費用不斷增加,居高不下的垃圾轉運處置費,補助期滿後的垃圾處理問題,都是永續我們島嶼必須深思的課題。
台灣難解的垃圾問題,在離島因為轉運更顯困難,在未出現更有效的解決方式之際,馬祖每一份子都應該做好垃圾減量,共同愛護這一塊土地;蘭嶼許多民宿就提出自備牙刷牙膏等物品,住宿費減收50元,雖然遊客不一定在乎小錢,但卻充滿教育意義,值得我們學習。
社論/不再隨手一丟 共同愛護我們的島
- 2017-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