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落實食農教育 完善農業政策

  • 2017-02-22
 食安問題是台灣人民心中的痛,從中央到地方無不推出各項政策,希望可以有效改善,扎根下一代正確飲食習慣。新北市近年來推動有機農業政策頗具成效,自2011年起營養午餐每週能有一天食用有機蔬菜,後來從中小學擴增至幼兒園,一天有機、四天吉園圃蔬菜的四加一安心蔬菜政策,自此成為市長讓學生家長最滿意的施政亮點之一。
 新北市政府的有機農業政策奏效,全市學校營養午餐的有機蔬菜需求量,約已達全國有機蔬菜生產量的六成以上,而且由農業局與農家契作生產,即便颱風天蔬菜價格飆漲,也不會影響學校營養午餐的品質與價格。
 最重要的是新北市做法帶動其它縣市的陸續跟進,農業局坦言,政府長期推動有機耕作,但是成效有限,從消費端及通路下手,契作收購讓農民不擔心銷路且利潤穩定,農民投入有機耕作的意願自然增加,全國的農業耕作方向可望有重大變革。
 一則前幾天的新聞,農業局宣布今年將再增加10個在地青年農友加入供應有機蔬菜行列。農業局透過推動新北市學校營養午餐食用有機蔬菜,建立實質銷售通路,目前129所的自立午餐學校中,有55所學校就由新北在地農友供應,去年在地農友每週有機蔬菜供應量約1.5公噸,今年增加在地青農加入,每週供應量增加約1.1公噸,在地總供應量上看每週2.6公噸,這是對於農民最有利的保障。
 去年更建立新北小農鮮鋪品牌,以產地直送概念,由各區農會就近與在地有機小農簽約並收購蔬菜,小農省去倉儲和行銷成本,又有穩定銷售管道,先在7個農會超市設點,25名小農加入供貨,市場反應不錯,首年銷售額就上看1200萬元。今年起再進軍網購平台,打出「有機蔬菜箱」名號,箱中集合不同小農的有機葉菜、根莖、芽菜、菇類,附贈有機水果,小家庭1箱可吃3到5天的多樣有機蔬果,讓一般民眾買得更方便安心。
 有機農業政策看似簡單,卻需結合市府各個單位共同合作,最終目的在於建立安全飲食觀念及環境,學校帶頭以食農教育融入課程,建立農民有機種植的概念,當辛苦種植的蔬菜不再被剝削,能夠讓消費者接受時,有機農業才能逐步跨穩腳步。
 馬祖農民總數不多,可供種植面積有限,雖推動有機農業政策多年,惟仍停留在補助階段,從種苗、肥料、包裝耗材、有機堆肥材料、農耕機具等補助無一不有,但整體有機農業的推廣效果卻依然有效。因此推廣有機農業政策不妨效法新北市,在農民端的相關補助外,可以建立有機蔬菜的行銷通路,有效的鼓勵消費。
 有機或無毒產品在台灣並不乏銷路,惟過去的經驗是馬祖無法提供穩定的生產量,讓有意購買者卻步,因此地方政府可以先有效開通島內的小額通路,例如學校營養午餐蔬菜需求、小額固定販賣等,當穩定銷售讓農民信賴後,才會有其它人跟進,擴大整體有機種植的面積與量。
 馬祖無毒島曾經是我們的政策口號,如何落實讓鄉親吃得健康安心,政策執行上需要更多的實踐與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