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有下過霜的柿子才會甜,人也是經過磨練才會成熟」,知名的教育學者洪蘭在一篇名為一生受用不盡的經驗中提到上述。現代父母給予孩子更多更好的照顧,但隨著社會多元化的發展,只有課本中的知識,早已不敷學生需求,因此如何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提供更貼近社會的學習體驗,增加其不同視野,已然成為近期教育政策中的一環。
地方政府在今年配合教育部青年發展署的計畫,已啟動本年度青年暑期工讀計畫,縣府整合地方公、私立單位的各項工作需求,將提供青年學子各種不同型式的工讀機會,像是社區或社造工讀、導覽解說、補救教學、民宿及餐飲業工讀等,當然還有公部門所提供的工讀機會。
根據臺北青年職涯發展中心(TYS)近期所發表的「2016年北部地區青年實習意向調查」結果,顯示國內百分之七十一的青年將職場體驗實習視為大學階段的優先選擇,並期望藉此增加實務經驗、建立正確工作態度、及培養問題解決能力等「職場關鍵力」。
這項問卷調查中還顯示,青年冀望透過實習「找尋方向及未來」,對於「爭取企業留用」的比例不高,超過8成的青年並不擔心實習無法接軌正職,兩者的落差反映出台灣青年普遍不清楚未來方向的困境。因此教育部這幾年一再推出各項的學習體驗計畫,除了青年發展署的青年暑期社區工讀計畫及大專生公部門見習計畫等,今年更為高三學生開辦青年教育及就業儲蓄帳戶方案,讓18歲高中職畢業青年有升學、就業之外的第三種選項,增加機會更清楚自己未來的目標。
計畫的目標是讓高中職學生中,不想一畢業就隨波逐流升學就業者,有機會經過2年或3年的探索及完成計畫,若想繼續升學,可利用體驗期間的資歷申請進入大學就讀;而參加職場體驗的學生,也能於正式聘用的薪資外,每個月再額外獲得由教育部與勞動部共同為青年提撥的一萬元(時間最長為3年),這筆存下來的資金,剛好可以作為青年學子未來就學、就業或創業的準備金。不管外界如何評論這一項計畫,可以確定的是,讓孩子決定未來的發展方向必須給予更多的體驗機會。
馬祖提供在地青年社區工讀機會,目的並不僅是給一個賺錢的機會,更希望讓我們的孩子在長大求學之後,人生懵懂之際,多些跟故鄉社區連接的機會,也許有一些早已旅台多年的馬祖鄉親孩子,可以透過這樣的機會,放手讓孩子認識我們的故鄉,不管是社區營造工作或是文化導覽工作,因為認識才會愛惜,因為愛惜才會永續。
洪蘭說對孩子最好的保護就是不保護,如果一個人大學畢業了還不知道自己要什麼,那麼應該要讓他去外面磨鍊一下,不要給他錢,讓他自食其力,重要的是父母要捨得放下,給他一個機會去證明自己、體驗人生,相信他也能從中得到一個對他一生受用不盡的經驗,也許今年暑假就是一個開始。
社論/給孩子不同的視野 青年暑期工讀正夯
- 2017-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