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短視近利的劣根性,讓世界海洋漁業資源枯竭,倘無有智之士的疾聲呼籲,以及全民消費者的自省,未來海洋是我家冰箱的美好畫面將不再復存。還記得不久前馬祖北竿漁民對於放寬大陸漁工近海捕魚的激烈抗議,所持意見便是馬祖近海漁業資源的耗損早已進入急重症病房,任何不利於資源維護的私利行為,都應嚴格予以管制,而世界正起步的慢魚運動則值得每一位馬祖鄉親省思學習。
慢魚始於2003年的義大利熱那亞,由義大利生物多樣性慢食基金會與漁民組織共同發起,目前已擴散至歐洲許多國家。慢魚並非要求人們不要捕魚,而是要縮短消費者與漁民的距離,讓大家知道魚從哪來?怎麼被捕撈上來?海洋環境如何?又該如何做個耳聰目明的食用海鮮消費者,而非破壞海洋環境的幫兇。
臺灣四面環海,又號稱漁業強國,但國人所吃的海鮮,七成來自進口,漁船近海無魚可捕。根據國內學者2015年調查,臺灣北海岸魚種三十年來從120多種銳減至30種;又根據農委會的漁業年報,臺灣近海的沿岸水產收穫量下降23%,進口水產量成長高達212%。
臺灣民眾或馬祖鄉親隨著經濟成長從不乏海鮮可食,無論近海漁場如何被破壞耗竭,但市場上魚攤可供選擇的水產依舊豐富,魚目混珠走私魚充斥,更有打著吃到飽餐廳寵壞台灣人的消費習慣,無端增加浪費的食材。還有地方政府推出如新北萬里蟹或是屏東鮪魚季的觀光活動,美其名是促進觀光,但實際上卻是海洋生態的巨大殺手。
新北萬里蟹的觀光活動,曾經有一張照片引發討論,成小山坡狀的小蟹屍體堆積在不知名的漁港角落邊,都是漁船拖網下一網打盡的結果,太小螃蟹因為賣相不佳就被棄置旁邊,還沒長大的螃蟹也無法變成其它物種的食物,海底的生態破壞殆盡,因此漁民抓到萬里無蟹,還要到臺中、高雄去抓。
基隆市去年三月公告望海巷海灣保育區,在250多公頃的海灣中,公告保護十多公頃的完全禁捕範圍,而這發起保育區的就是漁民自身,只有依靠海洋維生的漁民,最能深刻體會海洋資源耗竭的心痛。
慢魚運動提醒人們要吃對魚、懂魚背後的故事,也就是善用在地食材,不要偏好單一魚種,更不要助長海鮮吃到飽的惡風,這也是一種澈底的食育教材。日本社區小學會儘量採用在地蔬菜和魚,這樣孩子會知道我們周邊環境生產什麼樣的食材。
一場來自歐洲的慢魚運動,其內涵卻與馬祖困境緊密相關,現在中年的鄉親應該都還記得,早期黃魚能大到小孩小腿一般,滿地的螃蟹用送的,豐富的魚產被戲稱是自家冰箱,但今天的馬祖四周海域早已不復從前,也許保育區的劃設可以是一個開端;另外將慢魚的精神落實在眾人及下一代的教育中,方是永續我們海洋環境的希望。
社論/值得學習的慢魚運動精神
- 2017-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