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類文明史的演進,我們的上廁所文化與習慣也將跟著變遷。日前環保署宣布推動「衛生紙丟馬桶」的習慣,今年6月起將要求各地列管的公廁搭配衛生紙丟馬桶LOGO標示、廁所提供可溶性衛生紙、面紙販賣機改賣衛生紙等措施,鼓勵民眾如廁後能順手將使用過的衛生紙置入馬桶內。
環保署長李應元指出,過去國人習慣如廁時把衛生紙丟垃圾桶,容易產生異味及導致蚊蠅細菌孳生等衛生問題,而如廁衛生紙成分多為短纖維,經過實驗證實均能快速溶於水中,毋庸擔心阻塞問題,且這項舉措在諸多先進國家已施行多年,是生活水準與進步的重要指標。
中央這項政策恰好給予馬祖觀光升級的助力。當前全國各地多已有污水地下道設施的建設,使生活污水不再進入化糞池,而是直接進入污水處理廠;但截至106年1月底止,全國公共與專用污水下水道的普及率平均值是53.52%,而馬祖就高達83.84%,遠勝過台北市與新北市,排名全國第一,在在顯示衛生紙丟入馬桶對我們化糞池的影響甚小,是一個相當成熟的實施環境。
我們要把握這項優勢,將這項新觀念與新做法在各種場合積極推廣給鄉親們知曉,有效地進行政策行銷。未來,要鼓勵民眾如廁後的衛生紙逕棄於馬桶內,一來可降低垃圾量,減輕清潔人員的負擔,提升環境整潔的效率;二來也可避免環境污染與病媒蚊傳染與孳生,有效做好衛生控管作業;三來於如廁者的觀感上也會較佳,不致如過往衛生紙溢滿垃圾桶的難堪畫面。
簡單來說,即必須清楚的說明這項習慣有何好處、得以有何等改善,當各界能知曉明白後,這項新興如廁運動也較能順利運營而生。
公部門也要趁著這項政策機會窗開啟之際,重行檢視馬祖各地的公共廁所,不單是乾淨與明亮,還要貼心與溫馨。本報在過往報導中相繼呼籲正視公廁對觀光的影響,是門面也是裡子;雖然鄉親們對於公廁的蛻變有目共睹,但仍有些許不足之處,畢竟使用者是「人」,還是要再多從人性功能的便利與舒服感來思考,剛好藉這機會來思索公共廁所的規劃,讓外界對馬祖豎起大拇指,吸引更多觀光客來訪。
另外,我們也該試著發揮創意打破廁所的窠臼印象,反轉成能賺錢的商機。像是在德國許多機場、火車站、旅遊景點和商業街等繁華地段的公廁,因地點位置甚佳,出租的廣告每年為地方政府帶來可觀權利金收入,或許正是給我們借鏡轉型的方向之一。
社論/公廁文化再進化
- 2017-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