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推動大坵梅花鹿生態園區5年計畫,縣府產發處邀農委會多位專家來馬現勘討論,專家們登島後從島上的植被生態中發現,島上的梅花鹿活得很辛苦。的確,缺乏人為總量的管理讓島上梅花鹿每4至5年會出現食物短缺的困境,大坵島梅花鹿既為地區重要的生態觀光資源,我們應該投注更多關愛的眼神,透過專業的介入與適度的人為減量管理,讓島上梅花鹿能活得更快樂,更進而讓生態結合觀光成為永續經營的產業。
民國85年地方政府野放了13頭梅花鹿上大坵島,因為島上無天敵生物以及環境良好,讓梅花鹿自然繁衍,數量最多時曾接近150頭;然而梅花鹿野放二十多年來發現一個現象,大約4至5年會發生一次因食物短缺而產生的死亡潮,這雖然是一種自然物競天擇的現象,但是否可透過人為的介入與管理,讓島上梅花鹿有更理想的生存環境是可以努力的。過去地方對於島上梅花鹿基本上採自然放養方式處理,但這種放任式的管理必然得面對食物短缺的循環期,因此梅花鹿能否生長的更好,其關鍵在於總量的控制。
大坵島野放的梅花鹿經查係台灣純種梅花鹿,雖然目前梅花鹿已從保育類動物除名,在台灣純種梅花鹿在學術研究和生態觀光上仍有很大功能,大坵島因為歷史機緣而讓梅花鹿生長,不管從生態保育或是觀光發展角度出發,積極的管理仍是必要的。此次多位農委會專家來馬為地方政府梅花鹿生態島5年計畫把脈,其中不乏具體可行建議,像是梅花鹿園區與生活區分開、種植合適樹種供梅花鹿食用等,都是可以納入計畫的想法,而專家也點到問題的關鍵,那便是如何透過管理讓島上梅花鹿維持合理的數量。
日本奈良公園的梅花鹿讓很多台灣遊客印象最為深刻的便是容易與人親近,而大坵島面積不大,要發展成如奈良公園模式應該不難,只要有合適的人為管理介入。而此次政府的5年計畫就有針對人為管理部分做更深入的研究,若能做到定時定點的投食,馴服梅花鹿是絕對可行的。解決梅花鹿食物來源,專家建議以島上生產為主,外運為輔,當然這必須在整套的管理機制中設法落實。梅花鹿是地區重要的生態觀光資源,近幾年我們從登島遊客餵食親近梅花鹿時開心的表情不難看出,溫馴的梅花鹿還是很討喜的,對地區而言,能夠上島接近梅花鹿甚至輕鬆餵食更是觀光元素多元化的重要資源,期盼在政府重視下大坵島梅花鹿生態園區能發揮預期功能,延伸觀光版圖也強化生態旅遊內涵。
社論/永續經營 讓梅花鹿活得更快樂
- 2017-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