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長林全視察提到嘉義及澎湖的污水下水道接管率至今仍掛零,讓這項縣市政府看不見的政績議題再度浮出檯面,也引發國、民兩黨政治人物的互相攻訐,惟政治口水無助於地方建設,而馬祖及金門的污水下水道接管率在全台縣市中名列前茅,也讓身為馬祖的一份子深感榮耀,當然為了讓我們的島永續,我們有責任做得更好。
污水下水道建設是國家基礎建設的重要指標,世界各國均將之列為重要施政工作。根據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2016年IMD世界競爭力年報」(IMD 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在61個受評比國家中,我國污水處理率(Waste Water Treatment Plants)排名第42,雖較前一年小幅進步2名,惟相較於先進國家污水處理率高達90%,我國僅達3成的污水下水道建設仍屬後段班,尚有長足的進步空間。
台灣早期政策以經濟發展為重,污水下水道埋設在地下,並不像道路對生活便利性有立即影響,因此過去並未像道路、路燈等基礎建設配合都市計畫辦理。就有許多人戲稱,縣市首長四年選一次,但污水下水道工程進行卻可能超過四年,包括污水收集、污水處理及污水排放系統,施作起來效果不明顯,地方首長常因不易展現政績而不積極配合,多數縣市寧願放煙火、辦理跨年活動也不願意做這項無法立即收到回饋的施政工作,也因此污水下水道常被戲稱良心政策。
有人解讀金、馬下水道接管率高出其它縣市的原因,是因為面積、人口少,因此在推動此項政策的經費及難度都較少,但金門第一個跳出來反駁,金門縣府工務處長張忠民說,金門不像其他縣市有豐沛的水源,水對金門來說,是非常珍貴的資源。在金門「雨水、污水分流」就是改善水質唯一方法,因此1991年金門縣就啟動污水下水道建設,啟動的時機比許多縣市都要早,自然成效較佳。
而馬祖近十年來一直將污水下水道工程視為重要基礎建設,委辦的廠商甚至長期駐點馬祖進行相關工程及維護,雖然許多店家尚未改變過去的習慣,油污直接倒入下水道導致皂化堵塞,但邊做邊教育馬祖其實做得並不差,縣長在接受媒體訪問時也回應,連江縣污水若不處理會直接流入海洋,對環海、面積不大的連江縣四鄉衝擊很大,過去十年,由中央出經費,地方雖然經費有限,仍年年編列配合款,透過降低民眾負擔來推廣。
面對全球極端氣候與水文事件,水資源再利用已刻不容緩,馬祖淡水資源更是可貴,公共污水處理廠放流水經妥適處理後供為特定用途之水源不僅技術上可行,國外成功案例更不在少數,美國加州甚至將已經三級處理後、達飲用水水質標準的再生水直接注入沿海地下含水層,除可增加當地飲用水源量外,同時兼具防止海水入侵的功能。
因此馬祖也應積極推動污水處理廠放流水回收及污泥再利用,以符國際永續發展趨勢,不宜僅將污水下水道建設侷限於污染管控的末端角色,而是將污泥及放流水處理再生後賦予價值,進而拓展污水下水道建設整體效益。
社論/看不見的政績
- 2017-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