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發會推算,台灣從高齡化社會進入高齡社會花了25年,但卻很可能再過7年的光景,就會進入老年人口超過20%的超高齡社會,速度是日本的1.6倍、美國的2.8倍、英國的7.3倍,相當的驚人。
106年起我們的長照2.0開始起跑,藉由ABC三種規模的層次來給予更廣泛的服務,並擴大服務深度與廣度,為社會所期待。但對於長輩們的照料,不應僅停留於著重醫療護理面向足以維持生活的「長期照護」生理層次,要提升進階至側重讓生活愉快與開心有尊嚴心理面向的「長期照顧」思維。許多人總認為讓長者們吃得飽、穿得暖就算是有良好照顧,但殊不知若缺乏陪伴、互動,這些都只是最低門檻的關心而已,對生命的延續並無實質的意義,並非政府推行長照意義的初衷。
面對人口高齡化,不僅是一種複雜與多面向的論題,也是一種社會趨勢變遷,同時帶來了機會與挑戰。事實上,大多數的老人身體狀況為健康至亞健康的程度,真正失能臥病者仍為有限,不應將老人與無生產能力畫上等號。當前的高齡化現象提醒我們社會關懷要用新的模式來因應,增加渠等生命的質與量,特別是內在層面的關注,不應僅侷限於患病或行動不便的照顧,應思考如何提升老年人整體生活品質為目標,讓老年人力資源有效再利用,達到所謂「成功老化 (successful ageing)」的目的。
欣見馬祖的大同之家別出心裁推出特定時段的「卡蹓雜貨店」,且老人家們要透過參加復健運動或是欣賞電影取得買東西要用「代幣」,以促進老人身體健康。這項活動的辦理增添了長輩們的互動,善用歷史回憶的懷舊方式誘導銀髮族們勇於參與,增添彼此共同討論話題,能訴說著過往孩提時期的種種記憶,增添了更多的溫馨與感動,使得不僅是單純的活動辦理,更是相當程度的自我價值找尋。
儘管馬祖人口老化指數在全國排名上算是相當年輕的區,但我們仍然不應就此滿足,還必須進一步思考如何把四鄉五島的長照政策有效細緻化的遂行,並厚實銀齡者們的心理健康,協助找到人生自信心與人力資源的再利用,贏得長壽友善島嶼的美名,增添北疆風光的光彩。
社論/期待從「長期照護」躍升至「長期照顧」
- 2017-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