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綠色殯葬新觀念

  • 2017-04-05
 三月最後一天前副總統李元簇在追思會結束後,與夫人一同葬於法鼓山植存生命園區,簡單隆重的畫面在電視不斷播出,也讓環保葬的議題再度引起國人討論。內政部自2001年開始推動環保自然葬,透過編列預算補助地方政府在公墓內闢建環保自然葬專區,目前全國公墓內提供自然葬的地點有31處,累計已有1萬6千多名民眾採環保自然葬法,其中又以樹葬居多,部分縣市還辦理聯合海葬,讓民眾有多元選擇。
 近幾年不論是在國外還是國內,為了生態環境的永續發展,政府及環保團體都在推行「環保自然葬」,有別於土葬或靈骨塔等方式,指的是將遺骸火化,經過特殊研磨處理後,在政府規劃的地區內下葬,並且不立碑、不設墳、不記亡者姓名。
 環保自然葬有幾種,分別為「樹葬」、「花葬」、「灑葬」、「植存」、「海葬」等,以美麗的自然景觀代替冰冷幽暗的石碑墓園,除了可以維持生態的循環,還能減少繁文縟節所帶來的開銷。儀式的過程當中同樣充滿著對往生者的敬愛與重視,雖然看似沒有為往生者留下任何屬於他的永久居所,但卻體現了回歸大地的想法。而就實際面來說,環保自然葬為我們及後代留下的是長存的地球,還能讓我們在未來掃墓時,抱著與家人相聚、出門郊遊的愉快心情,而不是沉浸在失去摯愛的痛苦當中。
 目前全國可提供植存的地方有兩處,新北就有兩處,法鼓山植存環保生命園區成立最早至今已9年,已有5千人在園區長眠,包括聖嚴法師、政治人物、藝術人士、地方聞人等,每年限制500到600人入葬,只要有火化許可證即可申請入園,不收取費用。
 全國殯葬主管機關內政部每年在清明節前都會舉行記者會,除了呼籲安全掃墓外,推動環保葬也是重要目標,根據內政部統計資料顯示於1993年國內仍有半數民眾採土葬,火化率僅有4成5,經過這幾年的宣導,火化率已達95.65%,顯示國人葬俗觀念持續轉變,另環保自然葬件數更大幅增加超過10倍。
 環保自然葬法其實亦符合國人入土為安的民俗,從免費到數千元起跳的價位,也可減輕民眾動輒數萬、數十萬甚至上百萬元安置於納骨塔的負擔。目前國內環保葬以樹葬居多,國內有近15個縣市政府公墓提供相關服務,金門公墓亦提供樹葬及灑葬區,其他離島則無。另全臺受理海葬的縣市有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臺南市、高雄市、宜蘭縣、花蓮縣及臺東縣。
 環保葬的儀式與流程,沒有資格限制,也不必是該縣市民,一般民眾只要備齊相關證件,如死亡證明、火化證明等,就可以到有辦理環保葬的縣市主管機關辦理申請,也不必一定要是往生後多久之前才能申請。
 生與死是人生的必然,最後回歸之途必然要自行抉擇,許多人在年輕時就已經決定好自己未來身後事的方式與過程,為的就是讓自己或家人能安心準備,沒有遺憾,環保葬提供民眾多元的選擇,只要心之所在,緬懷與思念不是只有一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