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深耕地方產業 提升競爭力

  • 2017-04-09
 馬祖發展均建置在觀光產業的主軸上,白酒、淡菜、繼光餅、魚麵等地方特色產業,所依賴的利基,亦源於觀光客群的消費。然而,多年來,馬祖離構建一個具發展性的觀光環境,諸如休閒農漁園區的開發、地方性工商業的規模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開展,以及特色活動效益的延續等等,還未能有顯著的成果。當然,產業環境的營造非一蹴可幾,然而產業發展的方向必須有具體明確的目標,才能進一步帶動馬祖整體的經濟繁榮。
 近幾年來,推動的地區產業升級輔導計畫不少,有些或也能開啟業者創新、精進思維,達到預期成效,有些則是船過水無痕,白忙一場。畢竟,產業輔導不是單方面喜歡就好,業者要有企圖心、策略要精確、市場要接受,缺一不可。雖說公部門只能站在協助者的立場,但是公部門也必須檢討為何投入的資源不少,卻總不能帶動創新、發展的能量?綜觀地區的產業發展政策,可以發現普遍求廣而不求精。不論從農、漁、牧、工商、觀光,及至文化產業的形塑,如果只是蜻蜓點水似的接觸,沒有一步一腳印的深耕,斷難形成豐富內容與口碑。如何具體而微的創造亮點,營造地方產業的發展環境,與其面面俱到,不如專項、量力而為,才能把握發展契機,進而改善觀光體質。
 馬祖推動觀光,為了要在淡季吸引到更多的觀光客群,採行消費補助、舉辦路跑等活動,似乎也創造了一定的成績。促銷當然是必要的,但仍舊是「救急不救窮」;馬祖要發展得更好,產業體質必須提升,也必須更富有競爭力。馬祖產業最大的問題是規模性不足,原料又大多依賴進口,復以技術創新力不夠,難以穩定產業特色及收益。為此,如何結合各方資源,嘗試導入創新技術,帶動產業升級,絕對是馬祖眼前首先要克服的問題,並設身處地造福更多青年創業及微型產業,全力幫助地方產業走出去才是!
 產業體質的改善絕對是件長期性的工作,營造友善的產業環境,才能吸引更多人願意投入,旅遊補助、開記者會之類行銷活動或許能起到部分強化消費的效果,但若自身產業體質不強,無法創造收益,就算投入再多的資源,都可能是瞎忙或白做工。有句話說:「愈在地,愈國際。」從「在地化」這個觀念著手是起步關鍵,如能藉由輔導平台的對接,找到妥適的資源,認真思考馬祖的不足與優勢所在,或許更能找到產業發展利基,掌控到關鍵性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