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永續經營馬祖生態旅遊

  • 2017-04-29
 交通部觀光局將2017定調為台灣生態旅遊年,日前並舉辦公開記者會向國人介紹20條生態旅遊動線,其中馬祖在地龍福旅遊規劃的藍眼淚、賞鷗和尋鹿主題路線獲選為推薦路線,顯示馬祖的生態觀光資源已受肯定。藍眼淚、燕鷗、梅花鹿都不是馬祖才有,但因為特殊的地理環境和友善的經營理念讓這些生態資源得以連接成為世界獨特的旅遊動線。馬祖算是得天獨厚有這些珍貴資源,各界要從永續角度出發為生態做更多努力。
 生態旅遊一詞最早出現可追溯至1965年,學者赫茲特建議對文化、教育以及旅遊再省思,並倡導所謂的生態旅遊,生態旅遊已成國際保育和永續發展之基礎概念。1983年,學者赫克特提出生態旅遊是一種具有環境責任感的旅遊方式,保育自然環境與延續當地住民福祉為發展生態旅遊的最終目標。隨著各國對地球環境重視程度與日俱增,生態旅遊這種對環境破壞最少的經濟型態開始風行;行政院永續發展委員會於民國94年研擬的生態旅遊白皮書中,將生態旅遊定義為「一種在自然地區所進行的旅遊形式,強調生態保育的觀念,並以永續發展為最終目標」。
 馬祖地理環境特殊,誠如海大教授所言,藍眼淚是閩江的恩賜,過境燕鷗也是衝著馬祖傳統好漁場而來,試想如果沒有這些自然條件的配合,我們的觀光或許只能依賴50年的戰地軍管所遺留的資源;集諸多自然、人文條件於一身,馬祖的觀光發展潛力十足,此時人為的規劃與配套更顯得重要,如何透過適度的規劃把這些與生俱來的資源做串連,才是觀光產業做大做久的關鍵。
 所謂的生態旅遊是一種對環境負責的概念,大原則是在低度開發的前提下為到訪的遊客提供相對完整的服務,而一個真正發展生態旅遊的地方必須符合一些規範,包括了必須採用低環境影響之營宿與休閒活動方式、限制到此區域之遊客量、支持當地的自然資源與人文保育工作、提供遊客以自然體驗為旅遊重點的遊程、確保野生動植物不被干擾、環境不被破壞、尊重當地居民的傳統文化等等,仔細想想我們就上述規範中做了多少努力?
 生態旅遊地區的發展及經營方法,以實踐自然資源之永續保存、保護當地生物多樣性的資源及其棲地為發展原則,不但必須將人為的衝擊降至最低,並能透過旅遊活動的收益,加強旅遊地區自然環境與文化資產之保育,因此永續發展才是生態旅遊的最終目標。馬祖的生態旅遊資源獲選為全國20條推薦路線之一,未來官方的行銷會持續產生影響力,我們在運用生態資源做觀光產業發展的同時,萬不可有殺雞取卵、竭澤而漁的心態,否則一旦生態滅絕,生計就跟著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