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建構安全便利的無障礙環境

  • 2017-05-09
 推動無障礙生活環境已是世界共同的理念及準則,不但是現代化國家及都市必須具備的條件,更是國家與城市在追求進步文明、高品質生活環境的重要指標。而且,推動無障礙環境的相關法令規定也陸續強化,期望在法令的規範下,讓無障礙環境能落實的建構在社會的每個生活空間內。
 一般提到「無障礙空間」時,多半所聯想到的便是斜坡道、身障專用廁所等畫面,似乎已將「無障礙空間」與身障者畫上等號。但事實上,除了身障族群之外,社會上仍有其他的群體有機會使用到這些設施,例如年長者、孕婦、幼兒、暫時性意外受傷等行動不便者等。它是使健全者更加方便,老弱婦孺、暫時性受傷者得到輔助回歸人群、服務社會的路徑。所以說,無障礙生活環境是為社會上你我每個人準備的。
 目前大多先進國家已邁入高齡化的社會,其中也包括臺灣。政府汲取西方社會的經驗,更深一層體認到無障礙生活環境對於政府的老人安養政策,生活品質的保障,乃至於社會保險負擔的紓解,均息息相關,因此,落實無障礙生活環境為政府積極推動的政策。
 雖然國內推動無障礙生活環境已經有多年,也有值得肯定的成效,但距離理想的境界,還是有很長的一段距離。當然,在推動、執行這項工作時,是有其實質上的困難,如老舊建築物的改善,就是現存的問題。因為許多老舊的公共建築囿於既有的設施、範圍、空間,如果為了符合無障礙環境設施的需求,有時很難做大幅度的改變,往往只能以最低需求為改善方式,而這樣的改善是否能真正符合殘障朋友的實際需要,都是必須要考慮的地方。除了老舊建築物的問題,新的建築物能否配合將無障礙環境所需的設施及設計全盤的納入,又涉及專業、意願、經費等相關問題。此外,無障礙環境設施不全、認知觀念的欠缺、民間的配合度等等,都可能是影響推動的因素,而這些困難因素,還必須有待相關部門的努力。
 營造一個沒有障礙的生活環境,讓所有人都能儘量以自己的能力獨立生活,並享有公平的機會接受各項服務及參與社會活動,其實受惠者是包括我們每一個人。
 落實推動無障礙生活環境雖是政府的施政目標之一,但單單只靠政府的力量,還是無法完全的達到理想的目標,畢竟公共環境並不是只有政府的建築物、設施、交通工具,更多的是民間所營造的公共環境。為了提供殘障朋友能夠有更便利的無障礙設施、環境,讓他們能更積極的走入社會、參與社會,也讓更多有需要的大眾也能享有這樣便利的設施與環境,其實是要政府與民間共同配合、努力推動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