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尋找另一種安全用電可能性

  • 2017-05-10
 原能會與中興電工合作開發,在澎湖的東吉嶼建置獨立微電網系統,透過此一微電網再生能源最高瞬間可以達該島嶼總體供電的92.8%,這項技術倘確實成熟可行,對於離島及高山偏遠地區絕對是一項好消息,也為離島未來穩定供電找到另一種可能性。
 所謂微電網,是結合發電、儲電與控電設備的區域型電網,可供應區域內用電需求,平時可與一般台電輸配電網相連接,透過自身發電設備甚至可輸出電力,而當停電時,微電網則有如一座微型供電系統,可自給自足不受外界電力中斷影響。
 目前全球微電網發展迅速,規劃、建置中以及投入運行的微電網示範工程已超過400處,美國是最早提出微電網概念的國家,在世界微電網的研究及實踐中居領先地位,占全球微電網數量的50%左右。
 日本則是亞洲研究和建設微電網較早的國家,日本因島嶼分布的特性,擁有全球最多的海島獨立電網,發展集成可再生能源的海島微電網,以替代成本高昂、污染嚴重的內燃機發電是日本微電網發展的重要方向和特點。另外,日本地震、颱風、海嘯等自然災害頻發,提升電力供應在自然災害下的可靠性是日本微電網發展的另一項重點。特別是在經歷大地震造成的福島核電站洩漏事故之後,日本更加重視微電網的研究和建設,以提高其電力供應的抗災害能力及彌補核電關停造成的電力缺口。
 離島供電長期仰賴中央補助,高昂的成本經常成為油電雙漲後檢討的對象,以這次設置的東吉嶼來說,島內僅50多位鄉親居住,電力來源是柴油發電,夏日用電高峰約1500度,柴油跟維修人力都要專船運送,發電成本一度超過20元,國家每年都要花費3500萬來維持供電。
 馬祖用電困境亦同,用電全仰賴火力發電,成本跟著油價及運輸成本起伏,所有差價由國家買單,而事實上馬祖的海淡廠運作也必須仰賴用電支撐;過去經濟部長就曾在立法院質詢台表示,離島發電成本較高,與本島發電成本間存在價差,但為照顧離島居民,電價跟本島一樣,每年價差約四十至五十億元間。
 再生能源過去發展的困境,便是其成本高昂及無法穩定供電,在沒有微電網技術時,甚至會發生逆電導致原發電模組跳電情況發生,現在則可以協調控制儲能系,進行最佳化經濟調度,提升供電定度及電力品質。東吉嶼是台灣離島微電網系統首例,有了再生能源微電網,成本大幅降低,大約7-8年可回收建置成本,澎湖已預計在桶盤嶼發展下一個微電網。
 台電則針對經常發生災害的地區,像是烏來福山部落,建置「防災型微電網」,在福山國小、活動中心屋頂設置29瓩的太陽光電發電設備,一年可發出近3萬度電,在災後斷電無法立即修復時,可以自主運轉提供14天的供電,讓在地居民得以安全等待後續生活機能恢復。
 發展馬祖為永續島嶼,尋找低價穩定的用電可能性,絕對是未來必須的政策及方向,否則一旦供電系統出問題,將直接影響全島居民的生計及生活,隨著澎湖東吉嶼的實驗成功,也為離島用電帶來一道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