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迎接燕鷗季 強化生態旅遊深度

  • 2017-05-30
 又到了燕鷗繁殖季節,為數眾多各類鷗鳥紛紛飛臨馬祖列島。馬祖鳥類資源豐富,調查發現,馬祖地區至少有超過350種鳥類過境棲息,四季都有不同的特色,豐富的鳥類生態已是吸引觀光客的重要資源。
 馬祖列島是東亞候鳥遷移的中繼站,每年夏季數以萬計的燕鷗在此繁衍後代,尤其神話之鳥--黑嘴端鳳頭燕鷗的發現及繁殖紀錄,不但凸顯了馬祖在鳥類地理分布上的特殊地位,更將馬祖的賞鳥活動推向國際。而波濤洶湧的大海雕塑了嶙峋多變的地形景觀,海蝕洞、海蝕溝及海蝕柱等,在在令人嘆為觀止。
 1999年,東引鄉雙子礁,北竿鄉三連嶼、鐵尖島、中島、白廟、進嶼,南竿鄉劉泉礁,莒光鄉蛇山嶼等八處島礁,陸域及海域共72公頃,劃為台灣第12座野生動物保護區「馬祖列島燕鷗保護區」,保育馬祖列島珍貴的鳥類資源。馬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及縣政府從2000年起,於每年辦理賞鷗生態旅遊活動,透過專業解說,讓遊客瞭解珍貴的自然資源及欣賞鳥類生態之美,不僅吸引許多國內遊客,更有遠從歐洲專程而來的賞鳥人士。而在解說員培訓的過程中,不但增加就業機會,同時也促進地方居民瞭解自然保育及永續發展的重要。
 馬祖豐富的鳥類資源,歷經多年的推廣,賞鳥已成為普遍性的休閒活動,也是重要的環境教育啟蒙活動,許多人因為從望遠鏡看到繽紛亮麗的鳥羽而愛上鳥兒,進而關心鳥類生態及保育鳥類棲地,成為生態保育尖兵。生態旅遊的核心價值之一就在環境保育,旅遊地能發展賞鳥生態旅遊,在於該地有可以吸引鳥類前來的環境或其他珍貴資源,資源保護好,除了確保可以長久經營生態旅遊產業,也達到生態旅遊引導生態保育的目的,而這些資源也有待地區人民一起努力維護。
 馬祖的開放發展需要持續進行,而永續發展的規劃,仍要以生態及保育的基礎去進行,與周圍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共建另一種緊密的關係。此外,結合地區田野工作者及教育界、學術界的力量,針對生物資源做持續性的調查,更是刻不容緩的事。唯有經過基本、詳細的生態資源資料庫之建立,才能累積成為經營管理及保育的依據。
 因此,馬祖生態旅遊未來要強化廣度及深度,應該結合當地的解說員資源,由旅遊業者和當地人士、生態工作者合作,不但可為地方創造就業機會,且因為地方人士不但對人文、地理環境、氣候相當熟悉,為了維護商品的永續經營,會更加保護環境免於破壞與侵擾。馬祖不缺乏生態旅遊的本錢,缺乏的是規劃生態景點的能力及生態旅遊的解說人才,還必須靠大家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