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友善服務助於公共行銷

  • 2017-06-09
 不難發現,近來在地方首長施政滿意度評比上榮獲佳績者,泰半與有效的行銷宣傳有著密切的關係,得以迅速將施政成果與外界分享。但在資訊爆炸的當今,行銷固然能將商品訊息快速傳遞給消費者,但過度渲染不但造成資訊超載,無法達成目的,更易引發反感厭倦;唯有讓對方感到沒有壓力、有益處時,方會主動找上門來消費。
 伴隨社會變遷的迅速,公部門近年來不斷強調行銷與宣傳,思維已從傳統「為而不宣」躍升為「行銷周知」,要讓人民知曉政府提供哪些服務。但在資訊社會裡,行銷不只是傳達訊息,抑或只是把百姓視為顧客,單面向的提供服務,卻未必是人民真正需要的,並不能將之與成功的政策執行畫上等號。取而代之的,需發展「友我認知策略」(friend of mine awareness),站在鄉親立場上思考,細細研謀所端出的政策牛肉究竟對百姓有多少利基,讓政府成為生活可信賴的好朋友。
 公部門之所以存在的目的就是要走在民眾前,用遠見的思維規劃社稷的需求,提供及時與溫暖的服務。過往民眾被視為消費者,與政府的互動僅繫於政策要推出執行之際,也就是「第一個關鍵時刻」(first moment of truth),被動接受訊息;但要能深獲人民信服青睞,就不能再只是單純回應情勢,必須在問題未發生、或是民眾未提出需求前,即擬定好相關方案或策略,並在百姓發問時能精確與迅速回答。
 政府行銷的目的就是要獲得更多迴響與肯定,培植自身的正當性利基。過往公部門所奉行的行銷工作,只是像罐頭式的填裝,以千篇一律的方式提供服務,事事講求依法行政,易引發不便民的紛擾。在「友利」的服務思維下,執政者要積極視個案的環境與情境殊異性,給予個別鄉親最即時與有用的協助,有效解決生活上的大小事,讓治理團隊猶如親人,甚至比子女還親切。
 馬祖地狹人口數有限,人情網絡關係相當綿密交錯,公僕與民眾在下班後都融為一家人,關係之親近不言可喻。縣府團隊應把握這項契機,不再只是單純的消極行銷政策,讓服務被動接受;更要積極建立起值得信賴的形象,使之適逢困難時,第一個想到的不只有家人,更寄望於治理團隊,讓帝王般的服務成為我們的另類軟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