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落實限漁讓放流增值

  • 2017-06-10
 馬祖連江縣政府與福州市海洋與漁業局今年再度攜手進行魚苗放流,數量更高達474萬尾,兩岸共同放流復育已有多年經驗,數量一年比一年多,除了放流魚苗外,兩岸未來對於如何落實全球限漁趨勢政策更是復育成敗的關鍵。期盼雙方在本於互利永續的立場制定配套措施,讓年年的放流政策能增值增能。
 馬祖海域遼闊,為閩江口外重要漁場,而長年來兩岸漁場經常性的捕獵行為,讓曾經富饒的海洋資源面臨即將枯竭的命運,這一代的兩岸漁民若還不能反省自覺,下一代就捕不到魚;這不是危言聳聽,科學的研究數據歷歷在目,因為過漁讓全球漁源枯竭,聯合國甚至預言2025年大部分捕撈業將因為無魚可捕而面臨產業解體命運。近年來福建一帶漁民常越界捕撈,使得魚類資源枯竭嚴重,兩岸漁民甚至引進一些不當漁法大小通吃,讓小魚來不及長大,大魚更無以為繼。
 兩岸共推放流政策更重要的意義是教育人民海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如今漁法進步精良之後,海洋資源正在以我們無法想像的速度流失中,放流只是治標不能治本,限漁才是永續生存最重要的手段。去年兩岸合作共同放流魚苗,各界普遍反應良好,為永續經營海洋生態,我們認為持續的放流工作仍然十分重要,至少在延長生態壽命方面有正面積極作用。
 兩岸均有責任針對住民賴以維生的海域進行有效且積極管理作為,近十多年來因大型拖網船和海洋污染等影響,造成漁業資源生態系統面臨前所未有的考驗,放流與限漁必須雙管齊下才能奏效。馬祖與大陸福建地緣接近,漁民作業海域重疊,早年的中線默契已然不存,因此需要更積極的法令與政策支持,讓海域恢復作業秩序,這考驗兩岸漁政單位決心與智慧。根據海洋專家調查,魚苗放流的存活率僅約二至三成,所以很多放流的小魚是來不及長大的,若要提升存活率,除了增加放流量之外,限制漁網具規格也很重要。
 除了過漁之外,全球氣候變遷造成海底生態系統的破壞更是日漸嚴重,生態丕變所產生的連鎖效應恐怕已經到了幾近崩盤的地步,世界各國都已經意識到氣候變遷對人類產生的深遠影響,馬祖雖得天獨厚擁有天然好漁場,但竭澤而漁的觀念始終沒能喚醒大家。
 兩岸為恢復及保護漁業資源,致力推動魚苗放流以增裕漁業資源,為進一步促進兩岸漁業資源合作,依據「關於冷水性魚類養殖技術和漁業資源養護合作意向書」已建立「維護兩岸共同漁業資源,共創漁業永續發展」的共識,我們期待這個合作面向能拉長拉大,從教育扎根,要灌輸生態永續的正確觀念,不顧後果的趕盡殺絕,最終受苦的還是生長在這塊土地的子子孫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