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交通仍是馬祖發展首要

  • 2017-06-17
 馬祖對外交通近日受到海象不佳以及霧氣干擾,再度呈現極度不便狀態,時值馬祖觀光旅遊旺季,一天飛機沒飛或一天船沒開所造成的商業損失和形象打擊是難以估計的。尋求穩定的海空交通突破是未來地方與中央要共同面對的重要課題,交通為一切發展之母,在馬祖更形重要,大多數民眾的生計都仰賴在交通之上,完善的整體規劃值得等待,不管是海是空,都必須有更長遠的規劃。
 馬祖的交通改善分海空兩路,在海運部分政府已提出3000噸級客輪取代台馬輪的計畫,老舊的臺馬輪雖經常扮演救急角色,但畢竟年邁的船隻也狀況百出,退役也是這一兩年的事了;地方政府所提3000噸級客輪計畫除了可以擔任南竿與東引間的客運需求外,在關鍵時刻更能加入台馬運輸任務,再與現有的臺馬之星搭配應可發揮更大運輸功能,我們期盼這項計畫能夠獲得中央大力支持,在機場完成改善或重建以前,海路運輸仍是不容輕忽的重要管道。
 空中交通的改善才是真正治本之道,然機場改善非一蹴可幾的,但不可諱言在二十多年前馬祖推動機場建設時沒能提出真正完整又長遠的規劃,以致於二十多年後的今天各界仍飽受空中交通不便之苦。機場擴建或重建的聲浪不是今天才有,從83年北竿機場到92年的南竿機場,都不能算是一座可長可久的機場,甚至被譏諷為跛腳機場。如今各界再來推動機場改善不能再重蹈二十多年前的覆轍,現在的馬祖民眾已經清楚的意識到機場在那裡不重要,重要的是能穩定的飛航讓觀光客來的了、走的順才是王道,四鄉五島都將因為機場帶來穩定人潮而有穩定的生計。
 政務委員張景森不久前訪視馬祖時指出,完善的交通建設只要有整體規劃、長遠思考,再多的錢也要花,若二十多年前的中央政府有這種思維,馬祖的空中交通可能早已改頭換面。民航局與地方政府過去多年針對南北竿機場做了數次的可行性評估,其中北竿3C機場甚至已獲政院核定準備進入環評及規劃階段,但這項計畫在地方反對大規模炸山破壞地景的前提下似乎不被認同,未來推動上勢必又阻礙重重;而南竿機場受限於地形已無任何延伸擴建空間,若要降低起降標準也要削除牛角嶺,同樣要大規模炸山,南竿民眾能接受嗎?
 機場改善除了在現有的南北竿機場上打轉之外,難道沒有第三條路可走?過去的多次評估都被所謂的南北情結所綁架,如今我們認為這種情結已不復存在,不管是地方還是中央,都必須提出一個真正馬祖機場的「前瞻計畫」,因為這不是馬祖人的機場,而是全國民眾的機場。馬祖地小島散,建機場若炸山破壞太嚴重不可行,那只有往海裡填了,找一個合適又空曠的地點填海造機場並非不可能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