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珍惜食物 就是感恩惜福

  • 2017-06-20
 報載台北市一百所公私立學校一天就產生十噸的廚餘。一天產生十噸廚餘,一年就是三千六百五十噸,等於有高達三噸多的食物被無端丟棄。根據亞太糧損資料庫統計,台灣一年的廚餘量高達三百七十三萬噸,也就是每人一年丟掉近一百六十公斤的食物。這些數字看似抽象,但若把三百七十三萬噸廚餘裝進一百五十五公斤的桶子,那麼就可以堆出六十座一○一大樓。食物浪費的問題,值得我們每個人深思與正視。
 台北市學校營養午餐之所以有如此大量的廢棄廚餘,和學校及家庭教育都有關。都會區的孩子,家庭社經地位較高,也較易有偏食的習慣,對以健康為主的營養午餐,接受率不高;加上吃零食的機會多,就更加不懂得珍惜食物。相較之下,調查指出,花東地區學校的廚餘就比都會區少很多,吃不完的午餐,孩子們會打包帶回家,這就是「惜食愛物」的表現。生廚餘的產生無可厚非,但像來自學校營養午餐的熟食廚餘就純粹是浪費食物,太不應該,必須檢討改善,顯現國人在「食育」方面的認知和落實,都有待加強。
 「食育」的方式很多,不只是打包而已。近年很多學校開始認養農田、菜圃,或在學校開闢菜園,讓學生自己種菜,透過「自己的蔬菜自己種」方式,讓學生了解食物產生過程的不易,也領悟到「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的意義,自然建立起減少浪費食物的心態。但食育不能只從後端的「熟食」著手,更重要的是前端的烹煮適量,吃多少煮多少是基本觀念,也是減少食物過剩的最有效方法。廚餘不但是浪費食物,處理不當的話,也會造成環境污染,甚至危害健康。多年前發生的「餿水油事件」,就被懷疑是從廚餘中提煉製造次級食用油,危害消費者食的安全。
 「食育」,這個在台灣嶄新的名詞,早已是歐美及日本等國十幾年來教育的首重課題。理想的飲食教育是從餐桌上、從家庭做起,透過家庭中親子互動、社區互助團體與學校教育體系的結合,協助家長帶領學齡前的幼兒、以及學齡中的兒童,培養正確的飲食知識,選擇食物的能力,及健康飲食生活的習慣,這些都是食育重要的功課。食育運動,不但讓孩子養成珍惜一餐飯的好習慣、重新凝聚家人共食的觀念,除此之外,廚餘也大量減少。
 感動來自行動!誠如唐朝詩人李紳的詩作「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不管大人、小孩,都要培養尊重土地與自然的態度,了解眼前的一飯一粥一菜皆來之不易,進而改變自己、改變家人、改變農業、改變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