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推廣生態旅遊 促進觀光長遠發展

  • 2017-06-22
 交通部觀光局為帶動國內生態體驗,讓國人出外多接觸臺灣美麗大自然景色,規劃一系列生態體驗觀光主題,從國內旅遊業者所精心規劃行程中,遴選出20條精緻又多樣化生態體驗遊程,邀請民眾來趟感受大自然優遊慢活。
 20條優質行程中,馬祖入選2條推薦行程,遊憩內容包括發現「藍眼淚」追尋海上或路上「藍眼淚」尋蹤。北竿芹壁閩東聚落建築體驗,馬祖地質公園特殊地景及特有植物介紹。大坵島生態尋蹤,探尋特有的植物如紫檀、馬祖卷柏等,並可找到在島上群居梅花鹿。遊程中還可在海上欣賞地質景觀,燕鷗季節附加賞鷗及尋找神話之鳥-黑嘴端鳳頭燕鷗,體驗豐富多樣旅遊行程。
 根據行政院永續發展委員會於民國94年所研擬生態旅遊白皮書指出,將生態旅遊定義為一種在自然地區所進行旅遊形式,強調生態保育觀念,並以永續發展為最終目標。推動生態旅遊成功與否,重要在於遊客環境保護意識,尊重當地傳統文化及生活方式,愛護自然環境,只留下腳印,而不是亂丟垃圾、攀折花木及干擾野生動物等,建立新的旅遊倫理,減少對環境衝擊。
 生態旅遊並非只是單純欣賞動植物生態、自然環境,而是一種負責任旅遊方式,以自然環境資源為主題,如生態賞鷗暨海上看馬祖活動、大坵賞鹿之旅,帶領遊客前往深入體驗,而行前和途中,都應有解說員引導與環境教育活動融入,提供正確資訊。同時引領社區發展,聘請當地人導覽,使用在地服務和交通工具,將遊所帶來的經濟效益,能夠回饋在地社區,作為保育或教育基金,協助更多社區居民投入環境維護工作。
 旅遊發展帶動經濟效益和地方發展,若未妥善規劃各項活動,不僅破壞自然環境,連帶更會影響社會環境。觀光以永續發展為目標,觀光活動必須對環境友善,創造業者利潤,滿足遊客需求同時,也要降低對環境的負荷及衝擊,在業者、遊客和環境三者之間取得平衡。
 做好生態旅遊管理,需要政府、旅遊業者通力合作,政府管理與規範遊程,善用補貼及創業輔導,吸引民眾投入生態旅遊行業,並積極培養和訓練導覽人員。旅遊業者重視教育遊客,落實當地資源保育,規劃不同程度的體驗行程,提供多樣化遊憩選擇,兼顧保育自然生態,促進觀光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