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塘岐國宅都更重建才是長久之計

  • 2017-06-24
 北竿塘岐中正路國宅已有超過30多年歷史,正常的鋼筋水泥結構可保固超過50年,但因為是海砂建物,結構壽命大為縮減。日前中正路再度出現騎樓天花板水泥塊掉落傷人的意外,然而隨著時間流逝,國宅結構問題會日漸嚴重,表面上的修修補補解決不了問題,凝聚共識推動都更重建才能一舉解決問題。
 地區戰地政務期間諸多國宅問題一一浮現,除了土地和建物之間的產權問題外,最為迫切的應是時間讓海砂屋結構出現不可逆的損壞,過去幾年政府曾經投入形象商圈外觀美化工程,但對於改善建物結構是毫無幫助的。近年來在地方民意的支持推動,政府正在進行國宅公有土地釋出計畫,預估今年年底前大部分屋主會自政府手中價購回土地,讓土地與建物都歸私有化,一般認為這有助於推動重建,但另一個角度看,若土地為公有,在推動所謂的都更時可能政府能介入或提供的協助會更多一些。
 塘岐國宅結構老舊構成公共危險是不爭的事實,設法解決也是遲早的事,而越早推動是越有利,若等到結構出現大問題才來面對為時已晚。土地私有化之後表示國宅是否要重建或推動建商都更都是住戶作主,因為國宅是連棟建築,又經過數十年的改修建,這才是未來推動都更重建的最大問題,若是住戶各自拆除重建恐波及鄰宅結構。由於部分國宅屋主已經自行投資進行局部翻修,未來是否各家戶都有重建意願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從公共安全的角度來看,民宅的主人有責任和義務要善盡管理人之責,騎樓天花板水泥塊掉下來砸到傷人,屋主難逃法律責任,但這些海砂建物同時又具有戰地政務兵工協建的歷史背景,因此政府協助推動也在情理之中。多年前台北亦有海砂屋和輻射屋等類似案例,政府基於公共安全角度介入都更重建;坦白講,塘岐的國宅不管是都更還是自行重建,沒有政府的資源協助是很難推動落實的,如何在符合社會公義與公平的原則下,找到合適的重建之路,政府應與民眾站在同一個出發點,因為居住安全是最重要的考量。
 塘岐國宅曾經是北竿的黃金店面,當時一間沒有土地權狀的店面要價超過五、六百萬元,如今隨著公有土地釋出,塘岐商店街的不動產價值有機會再次提升,但也必須配合建物的更新才有價值。老舊海砂屋是不能不面對的真相,重建是非走不可之路,然地區民眾傳統土地不願分割觀念可能阻礙都更或重建進行,此時公權力以安全為最強力訴求,適時介入可能對重建速度有所助益,但最終的成敗還是在住戶集體的共識。